母畜妊娠期滿後將胎兒和胎衣排出體外的過程。母畜臨近分娩期時發生的生理變化稱為分娩預兆。常見的預兆包括:乳房膨脹增大;骨盆韌帶鬆軟;薦骨兩旁組織塌陷;子宮頸管的粘液軟化並流入陰道,有時從陰門流出;陰唇變軟、增大;傢畜徘徊不安,尋找安靜處所,如馬、駱駝離群,豬銜草及兔拔毛做窩等。分娩初期,子宮發生陣陣收縮,稱為陣縮;它能引起子宮疼痛,即陣痛。由陣痛到子宮頸充分開大(牛、羊)或完全開張(馬、驢)的階段稱為開口期。接著,胎兒進入陰道,對產道產生強烈的壓迫和刺激,引引起母畜腹肌和膈肌的強烈收縮,直至將胎兒排出。這一階段稱產出期。在胎兒產出後不久就排出胎衣,分娩結束,稱為胎衣排出期(見彩圖)。一些傢畜的上述3個時期的時間范圍如表所示。

傢畜分娩各期的時間范圍

產前

開始分娩

正在分娩

胎駒產出

分娩完畢

仔駒開始吮乳

  分娩過程是否正常,主要決定於下列因素:①產力。即將胎兒從子宮排出的力量,由子宮肌肉的陣縮,連同腹肌和膈肌的收縮(稱為努責)構成。②產道。是胎兒從子宮排出至體外的通路,可分為軟產道和硬產道兩部分。前者指子宮頸、陰道、前庭和陰門;後者指骨盆。產道的大小、形狀和能否擴張均影響分娩。③胎兒。包括通過母畜產道過程中胎兒的方向、位置和姿勢等(見難產)。胎兒的方向(簡稱胎向)指胎兒身體縱軸與母體縱軸的關系,有縱向、橫向及豎向三種。胎兒的位置(簡稱胎位)指胎兒背部和母體背部或腹部的關系。胎兒伏臥在子宮內,背部向上時稱上位,仰臥在子宮內,背部向下時稱下位(圖1),側臥於子宮內,背部位於一側時稱側位。胎兒的姿勢(簡稱胎勢)是指胎兒各部分伸直或屈曲的情況。分娩時正常的胎兒應為縱向,上位或輕度側位(圖2),正生時兩前腿伸直,頭頸也伸直並放在前腿上面(圖3);倒生時則兩後腿伸直。這樣胎兒可以楔狀進入產道(圖4),因而較易通過、產出。

\ n

  在正常情況下不需要進行接產,但須做好產前準備,觀察分娩過程是否正常,註意消毒,進行必要的協助,以減少母畜的體力消耗,並防止意外和感染。胎兒產下後,要嚴格消毒臍帶和防止母畜傷害仔畜。

  從胎衣排出到生殖器官恢復原狀的一段時間,稱為產後期。其長短因傢畜種類的不同而異。子宮的復舊時間為:馬8~12天,牛12~14天,水牛約39天,綿羊至少24天,山羊和豬在28天以內。母畜產後護理非常重要。如給予大量溫水或麩皮湯,以補充消耗的水分,清洗母畜的外陰部、尾巴及後軀,經常墊以清潔的褥草並喂給質量好而容易消化的飼料等,可以預防產後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