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生長的作物成片發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現象。倒伏可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降低,收穫困難。小麥、水稻嚴重倒伏時,產量甚至可降低一半以上。倒伏大多發生在作物生育的中後期。稻、麥等穀類作物拔節後倒伏愈早,損失愈大。

  一般分根倒伏與莖倒伏兩種。一塊農田上可以隻發生一種倒伏,也可以是兩種類型同時發生。根倒伏表現為莖不彎曲而整株傾倒,有時完全倒在地面。其發生常是由於根系弱小、分佈淺或根受傷,當灌水或降雨過多時,土壤軟爛,固著根的的能力降低,如遇大風即整株倒下。莖倒伏即作物莖稈呈不同程度的傾斜或彎曲,有時下折。這常是由於莖的節間尤其是下部節間延伸過長、機械組織發育不良,或是由於莖稈細弱、節根少,遇到大風或其他機械作用,莖的中、下部承受不住穗部或植株上部的重量而引起。莖稈受病、蟲為害的植株,容易發生彎折。

  倒伏會打亂葉的分佈,部分或相當多的葉片因被壓或被蓋,得不到足夠的光照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有時葉片還會變黃腐爛,影響收獲物的產量。發生根倒伏時,部分根被拉斷,影響更大。生育早期發生根倒伏時,可使以收子實為主要目的的作物花數、結實數和麥類作物的有效分蘗數減少。在生育後期濕度大的情況下,被壓在下面的谷穗有時會出現“穗發芽”現象。玉米在雄穗開花前發生倒伏,還會影響授粉結實。

  根系、莖稈抗倒伏性狀的強弱,既與品種特性有關,也與施肥、灌水和種植密度等栽培措施有關。施用氮肥和灌水過多或時期不當,會引起徒長,使莖稈的支持力減弱;種植密度過大則根系弱小,這些都會使作物抗倒伏能力降低。

  預防倒伏的措施包括選用莖稈強壯的耐水、肥品種和節間較短的矮稈品種,確定適當的種植密度,實行科學的肥、水管理,培育壯苗和及時防治病蟲害等。必要時,可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以調控節間長度與株高、株型等。

  倒伏發生以後,土壤濕度大時應註意排水。如倒伏發生較早,對高稈作物應盡快將其扶起,加強管理;對密植作物則主要靠莖節生長素的作用,促使倒伏的莖稈在一定節位行背地性生長,以恢復直立狀態。對生育後期的倒伏,因減產較輕,田間作業又易傷折植株,一般不再采取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