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新梢芽葉為原料,加工製造不同色、香、味、形的飲用茶葉的工藝過程(見彩圖)。又稱茶葉製造或制茶。新鮮芽葉(鮮葉)中含有咖啡鹼、多酚類、維生素 C等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成分,但不能直接飲用,又不耐貯藏,因此必須及時粗加工(初制)成毛茶,再進行精加工(精製)成精茶。部分精茶再加工成花茶、磚茶或即溶茶。經不同工藝製成的商品茶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及黑茶、黃茶、白茶等。(見彩圖)

機械制茶

烏龍茶葉

龍井茶葉

炒青茶葉

滇紅茶葉

  初制 即對采摘後鮮葉的粗加工。經初制定型而成毛茶。不同的成品茶類型有不同的初制工藝流程(見茶葉初制機械)。

  綠茶初制 綠茶是不經氧化的茶類,又稱不發酵茶。鮮葉經殺青、揉捻和幹燥等3個工序制成綠毛茶。

  ①殺青。即用高溫(100~300℃)破壞芽葉中酶的活性,抑制有效成分的變化,使成品茶保留較多的葉綠素、多酚類、維生素 C等。殺青是形成綠茶色綠、香清、味濃等品質特征的決定性工序。

  殺青方法有蒸、炒兩種。中國古代多用蒸氣殺青(簡稱蒸青)。制成的幹茶、茶湯和茶渣(葉底)色澤均較青綠。但因殺青時鮮葉為蒸氣包圍,水分以及帶青草氣的青葉醇和青葉醛不易發散,故成品茶略帶青澀。中國近代已采用鍋炒殺青(炒青),使鮮葉蒸發部分水分,葉質變柔軟,利於揉捻造型;同時,因青葉醇和青葉醛大部分揮發,留有微量經轉化而具清香,形成中國綠茶的優良風味。操作時,高級名茶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在鍋內用手炒殺,一般綠茶則多用機械炒殺。

  ②揉捻。即將殺青後的殺青葉揉捻,使之卷緊成條形,並破壞其部分組織,以利於成品茶沖泡時浸出茶汁,並耐沖泡。揉捻葉的體積縮小,也便於貯運。

  ③幹燥。即將揉捻後的揉捻葉通過炒、烘或曬3種方法除去水分。用鍋炒幹的稱炒青,烘幹的稱烘青,曬幹的稱曬青。由於幹燥的方法各異,幹燥後的葉形也不相同。炒青毛茶在炒幹過程中,因葉子相互擠壓、摩擦,葉形較緊結。又因炒幹工藝的不同而形成長條形的長炒青、圓形的圓炒青和扁形的扁炒青3種毛茶。長炒青須經3次幹燥:在殺青和揉捻的基礎上,先用烘幹機或滾筒炒幹機進行初幹,稱為二青;再用斜鍋炒幹機進一步炒幹並炒緊條索,稱為三青;最後用滾筒炒幹機炒至足幹,稱為幹。這樣可使成品綠毛茶充分幹燥,色澤綠潤,香味濃鬱,條索緊結而不斷碎。圓炒青的炒幹工藝分二青、小鍋、對鍋和大鍋4個過程,除二青外,其餘都用珠茶炒幹機幹燥。扁炒青以高級龍井的工藝最精細,均用手工炒制,分青鍋和鍋兩道工序,根據芽葉細嫩程度和水分多少,采用不同手法炒制成扁平光滑、色澤綠翠、香氣馥鬱、滋味甘鮮的成品茶。在烘青和曬青的幹燥過程中,芽葉基本上不受外力擠壓,因此形成的條形較松。烘青毛茶的幹燥除黃山毛峰等少數名茶仍用炭火烘籠外,多采用鏈板式烘幹機或小型手拉百頁烘幹機,分毛火和足火兩次烘幹。

  紅茶初制 紅茶屬酶性氧化茶類,又稱全發酵茶。鮮葉經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及幹燥4道工序加工成紅毛茶。

  ①萎凋。將鮮葉攤成薄層,使水分蒸發,可促使改變鮮葉中多酚氧化酶與蛋白質的結合狀態,增強酶活性,以利多酚類的氧化;可使蛋白質和淀粉在蛋白酶和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和糖類,從而增加紅茶的香味;萎凋後的葉質柔軟,細胞膜的滲透性增強,便於進行揉捻。萎凋的方法有多種,任其自然散發水分的稱自然萎凋;在室內通過人工增溫和通風,促使水分加速散發的稱加溫萎凋。

  ②揉捻或揉切。紅茶要求在揉捻時對葉細胞組織有較大程度的破壞。經過手工或機械揉捻、揉切,可使鮮葉形成緊結的條索或顆粒,並擠出茶汁,粘附於葉表,使多酚類和多酚氧化酶與空氣充分接觸,促使發酵。

  ③發酵。將經揉捻或揉切的葉攤置於發酵室內,保持一定溫度和較高的相對濕度,使多酚類的沒食子兒茶素及其沒食子酸酯先行氧化為鄰醌,再逐步氧化縮合,成為茶黃素和茶紅素,可使紅茶具有湯色葉底紅亮、香味濃鬱等獨特品質。發酵須滿足多酚類酶性氧化聚合反應所需要的最適溫度、濕度和氧氣條件。在室溫20℃下發酵,多酚類的保留量以及茶黃素的積累量比在高溫40℃時要多。高溫可提高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利於茶黃素和茶紅素的迅速形成,但容易發酵過度。

  ④幹燥。目的是蒸發水分,破壞酶的活性,以固定發酵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有效物質。經烘幹後的茶葉稱紅毛茶。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紅茶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3種。福建崇安縣武夷山附近星村所產的小種紅茶,多用松柴加溫萎凋和烘幹,故具松煙香味,至今在國際市場上仍被視為珍品。

  烏龍茶初制 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又稱半發酵茶。工藝過程分為萎凋、搖青和做青、炒青、揉捻以及幹燥等5道工序。用作烏龍茶的原料要求嫩梢成熟,頂芽形成駐芽,葉片大部分展開,帶第2、3葉或3、4葉的嫩梢。成品茶的葉底“三紅七綠”或“綠葉紅邊”,兼有紅茶的甜醇和綠茶的鮮濃香味。

  ①萎凋。傳統工藝是在日光下曝曬萎凋(曬青)結合陰涼處萎凋(晾青),近年又有萎凋槽萎凋的方法。萎凋程度一般掌握減重10~15%左右,第1葉和第2葉下垂呈萎蔫狀,葉面失去光澤,葉質柔軟,邊緣稍卷縮,青氣減退,香氣顯露,酶的活性加強時為適宜。

  ②搖青。傳統方法是將萎凋葉置竹篩或圓形竹編工具內,用手工回轉,使萎凋葉藉篩面運動,葉與篩面以及葉與葉之間相互摩擦撞擊,以破壞其部分葉緣細胞,促使葉緣局部發酵(酶性氧化)。烏龍茶的葉底“綠葉紅邊”即由此形成。現多采用搖青機操作。一般是搖動與靜置交替進行5~7次,約需6~8小時,以至10小時左右,室溫要求控制在22~25℃,空氣相對濕度為80~85%,以利鮮葉的生化變化。搖青適度時,葉脈透明,葉面青綠,葉緣朱紅,青氣消失,散發出濃烈香氣。不同地區又因曬青失水程度和搖青時間長短掌握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如閩北是“重曬輕搖”,閩南是“輕曬重搖”,廣東制法介乎兩者之間。搖青後用手輕拍葉,以補充搖青的不足,稱為做青。

  ③炒青和揉捻。與綠茶的鍋炒殺青和揉捻基本相同。因原料較老、葉質較硬、經萎凋搖青和做青等工序後含水量較鮮葉低,故宜高溫快炒,少透多悶,趁熱揉捻,快速進行。

  ④烘幹。分兩次進行。先用高溫(毛火)快烘,再用低溫(足火)慢烤,以促進茶香發生。傳統方法用手工烘幹,足火後還要“吃火”,即在烘籠上加蓋,延長低溫慢烤的時間,以增加香味。

  自然環境與茶樹品種對烏龍茶的特殊品質起決定作用。如武夷巖茶外形緊結肥壯,色褐綠,俗稱“蜻蜓頭”。以福建崇安縣武夷山的天心巖為中心,山地所產的稱巖茶;附近平地茶園和沿溪兩岸所產的稱洲茶。成品茶有的以茶樹的優良品種命名,如水仙、烏龍、肉桂、奇蘭等。一般品種稱“菜茶”。從菜茶中選擇優良單株單獨采制的如大紅袍、白雞冠等,產量少而品質優。閩南烏龍茶外形鉤曲似蝸牛狀,優良品種有鐵觀音和黃金桂,一般統稱“色種”。廣東烏龍茶有水仙、烏龍、浪茶3種;臺灣烏龍茶有包種和烏龍兩種。

  其他茶類初制 除綠茶、紅茶、烏龍茶外,尚有白茶、黃茶和黑茶等茶類。白茶初制僅萎凋和幹燥兩道工序。以自然萎凋和自然幹燥的品質最好。陰雨天加溫幹燥,則品質稍差。按芽葉嫩度又可分芽茶和葉茶兩類。大白茶樹的芽或嫩梢加工後白毫顯露,成為白毫銀針(白毛猴)和白牡丹等。黃茶和黑茶是殺青後經後發酵(非酶性氧化)而形成的兩類茶葉。黃茶的初制方法與綠茶基本相同,隻是在幹燥前後須經“悶黃”工序,使多酚類成分產生一定程度的非酶性氧化,形成沖泡後碧黃的湯色,具有特殊香氣和甘醇滋味。著名黃茶有湖南君山銀針、四川蒙頂黃芽、浙江莫幹黃芽和平陽黃湯以及安徽霍山黃芽等;霍山黃芽枝粗葉大,具濃烈焦糖香,專銷山東沂蒙山區。黑茶類包括湖北老青茶、湖南黑茶、四川邊茶、廣西六堡茶和雲南緊壓茶。特點是原料較粗老,須先經殺青、揉捻,然後在幹燥前或後進行堆積,使多酚類物質較充分氧化,粗澀味轉為醇和;葉色暗褐,沖泡後湯色紅褐。

  精制 即毛茶的精加工。通過對毛茶的篩分、去雜等過程,制成半成品茶(篩號茶),然後按品質規格拼配成各種花色等級。具體過程大同小異。以綠茶長炒青毛茶的精制較為典型。主要有篩分、風選和揀梗等工序。一般是通過平面圓篩機的回轉運動區分長短,通過抖篩機區分粗細,通過風選機區分輕重等。揀梗機有兩種:階梯式揀梗機系根據形狀不同分開梗、葉;靜電揀梗機系利用梗與葉上的電荷不同而使之分開。長炒青經精制後,統稱眉茶,其中條形的稱珍眉,品質特優的稱特珍,圓形或卷縮的稱特貢、貢熙;針形的稱特針、針眉;片形的稱特秀、秀眉。圓炒青毛茶經精加工後,圓形的稱珠茶,細長的稱雨茶。浙江紹興平水鎮曾以加工珠茶著名,至今國際市場上仍稱珠茶為“平水珠茶”。扁炒青毛茶精制後的成品茶有龍井、旗槍、大方3種。再按葉質老嫩,形態粗細、松緊和輕重等區分等級。

  紅毛茶分為條茶和碎茶兩種。前者的精制特別考究,成品稱工夫紅茶,要求具有外形條索細緊、色澤烏潤、香氣馥鬱、滋味甘醇、湯色葉底紅亮等品質特征。條形紅毛茶經篩分、揀剔和拼配後,一般以產地命名,如祁門工夫(祁紅)、四川工夫(川紅)和雲南工夫(滇紅)等。由幾種名茶拼配而成的統稱中國紅茶,按原料老嫩、粗細分級。紅碎茶又稱紅細茶,精制比較簡單,成品茶按葉形可分為葉茶、碎茶、片茶和末茶4種類型。葉茶芽葉上茸毛較多的稱白毫,簡稱P;橙黃色的稱OP;碎茶則稱BOP。因粗加工時揉切機破壞瞭葉組織,成品茶全為碎茶片末。其中片茶稱F,是精加工時扇出的輕片;末茶稱D,是葉的細末。

  烏龍毛茶經精加工整形歸類後,通常以產地和茶樹品種定名,如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臺灣包種等。黑茶經篩分、整形後,按原料老嫩,分為若幹級或號。如湖南用1~3級黑毛茶加工而成的湘尖,分1~3號;廣西六堡茶、毛茶帶松煙香,精加工後經堆積發酵,為東南亞一帶僑胞的傳統飲料。

  茶的再加工 各類茶葉根據不同的消費需要,又可通過壓制、窨制、煉制或摻入保健中藥等進一步加工成緊壓茶、花茶、速溶茶、保健茶和茶葉飲料食品等。

  緊壓茶 主要以黑茶為原料,通過蒸熱、壓制、幹燥等工序,用模具壓制成定型產品。如湖北的青磚茶,初制時須經1~2個月漚堆,當葉溫升高至50℃以上時開溝散熱,毛茶經復制後放入木模蒸壓再經幹燥而成,每塊凈重2千克。用湖南黑茶壓制成的磚茶有花磚、黑磚、茯磚3種;其中花磚在清代稱“花卷”,每塊重約合舊制一千兩,也稱千兩茶。

  花茶 即以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各種成品茶為原料,用鮮花熏窨而成。烘青毛茶經精制後大多作為茶坯,用於窨制花茶。茉莉、白蘭、玳玳、珠蘭等香花都可用作窨制花茶的原料。如茉莉花茶的窨制,是將幹燥的茶坯與含苞待放的茉莉鮮花拌和,用箱窨、囤窨或機窨,使茶坯吸收茉莉花的水分和香氣,然後將已經吸香的濕坯和花渣分開,復火幹燥而成。高級花茶須經過2~3次窨花,最後用少許質量較好的茉莉鮮花“提花”,以提高香氣。花茶以花與茶定名,如茉莉烘青、珠蘭大方、玫瑰紅茶、桂花烏龍等。花茶是中國的特產。其他國傢也有加入肉桂、豆蔻等香料或噴入食用香精的,稱拼香茶。

  速溶茶 系以成品茶或鮮葉為原料,通過浸出或榨取、抽提、濃縮、幹燥、加香等工序,制成能快速溶解於水而無茶渣的飲料茶。如再添加調味品,便成為混合速溶茶,如甜味檸檬混合冰茶,在歐美已成為相當流行的夏季冷飲品。

  保健茶 以紅茶、綠茶、烏龍茶等為主,加入有益人體健康的單味或復方中草藥拼配而成,既可解渴,又對某些疾病具有療效。

  茶葉食品 以成品茶或鮮葉的汁水為原料加工成的各種飲料和其他食品。如用成品茶加工的罐裝烏龍茶水、茶酒,綠茶冰棍和紅茶奶糖,用鮮葉直接加工成的紅、綠茶鮮汁汽水、汽酒、麥乳精以及各種糖果餅幹等。

  

參考書目

 莊晚芳等編:《中國名茶》,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