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科(Cupressaceae)側柏屬常綠喬木。又名柏樹、扁柏、香柏。僅1屬1種,有許多栽培品種,如千頭柏、黃金球柏、金塔柏等。

  形態 樹高可達20米,胸徑可達2米以上。樹皮紅褐色,縱裂。著葉的小枝扁平。葉鱗片狀,小形,兩面均為綠色,交互對生。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毬果近卵形,初時藍綠色,被白粉,熟時紅褐色或褐色;種鱗6片,長形,木質,較厚,先端向後彎曲成鉤狀,僅下部兩對種鱗各各含種子2枚。種子長橢圓體形,褐色,稍有棱脊,無翅。

  分佈 在中國分佈極廣,北起內蒙古、吉林及遼寧南部,南至廣東及廣西北部,東迄沿海各省,西南抵雲南、貴州、四川,西達甘肅、陜西。人工栽培范圍幾乎遍及全國,其中以北京、山西、陜西、內蒙古、甘肅、河南等省(自治區、市)面積最大。中國把蒼松翠柏看成是繁榮昌盛的象征,在許多名勝古跡常有栽培。如陜西黃帝陵橋山的側柏林,面積約4平方公裡,有6萬餘株,樹齡在800~1000年以上,蔚為壯觀;軒轅廟內傳為“黃帝手植柏”的古柏,樹高15米,胸徑2.5米;傳為漢武帝出巡歸來跓蹕的“掛甲柏”,樹高15米,徑1米,周身密佈斑痕,縱橫成行,時常從中溢出粘液。

側柏

  特性 側柏喜光,幼苗及幼樹有一定耐蔭能力,隨林齡增大需光量增加。較耐寒,也適應溫暖氣候。抗風力較差。耐幹旱,喜濕潤,但不耐水淹。耐貧瘠;可在微酸性至微堿性土壤上生長,且適應含鈣比較豐富的土壤。抗有害氣體的能力中等。生長比較緩慢,人工林的生長比天然林迅速。根系多具主根,但不甚明顯,水平根發達,細根密集,在花崗巖風化層中根系可深紮入內,而在鈣質頁巖風化巖中,因土層緊實,且富含碳酸鹽淀積,根系穿透困難,大量須根集中於表層。實生繁殖,結實豐富;枝條萌芽力強,耐反復修剪。壽命極長。

  營造技術 開始結實年齡較早,一般5~6年生即可進入結實階段,約在20年前後達到結實旺盛時期,持續70~80年而不衰。春季開花,球果當年成熟。采種可選中壯齡、樹幹通直、生長旺盛的窄冠型母樹。為提高種實產量和質量,可把現有天然林或人工林改造為采種母樹林,並加強經營管理。采種要適時,當球果由藍綠色變為黃綠色即可進行。采集的球果可露天晾曬,使種鱗開裂脫出種子。一般采用幹藏法貯藏,也可采用密封法貯藏,以延長種子壽命。

  苗圃地宜選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壤土,含鹽量不應超過0.2%。播種前種子可用溫水浸種。育苗方式多用床式或大田式,床播或壟播,每畝用種7~10千克,一般在春季播種,播後幼苗約10天開始出土。生長過程中根據情況間苗1次或不間,並進行灌溉、追肥、除草、松土等。當年生苗達20厘米左右時可供出圃,或翌年雨季出圃。培育大苗應行移植。

  主要造林地區多選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陽坡、半陽坡,以及輕鹽堿地和砂地造林。一般在經過整地的造林地上植苗,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播。植苗可在春季、秋季或雨季進行,幹旱或半幹旱地區雨季植苗造林常獲較好效果。苗木用1~2.5年生苗,單植或叢植,造林密度每畝333~444株。側柏與某些樹種混交生長良好,華北地區適於與其混交的樹種有油松、栓皮櫟、刺槐、元寶楓、黃櫨、紫穗槐等。幼林鬱閉前後應進行松土除草、修枝、間伐等。主要蟲害有側柏毒蛾、雙條杉天牛(見針葉樹天牛)、松梢小卷蛾(見松梢害蟲)等。

  木材軟硬適中,紋理斜而均勻,結構甚細,材性強度指標多與柏木、檜柏相近,富含松脂,有芳香氣味,耐腐力強,易於加工切削,多用於建築、造船、傢具等。種子、根及葉、樹皮均可入藥。種子可榨油,供制皂、食用或藥用。側柏樹形美觀,冠幅開闊,耐修剪,是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尤其適於種植綠籬,也可以作為繁殖龍柏的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