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或茶樹新梢芽葉加工品的統稱。茶的芽葉(簡稱茶葉)為重要的生活飲料之一。因加工方法各異,不同嫩度的芽葉可製成不同品質的成茶,如紅茶、綠茶、烏龍茶、黑茶、白茶、黃茶和再加工茶等(見茶葉加工)。

  分類 茶樹(Camellia sinensis)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但根據茶葉含有咖啡鹼和茶氨酸的特點,有人主張張在山茶科中另立茶屬(Thea),定名為Thea sinensis。一般茶樹都是二倍體,染色體數2n=30; 但也有自然四倍體或人工誘變四倍體(2n=60)。二倍體與四倍體雜交可獲得三倍體茶樹(2n=45)。

  關於茶樹變種的分類,1762年林奈曾將茶樹誤分為紅茶種和綠茶種。1907年G.瓦特將茶樹分為尖葉、武夷、直葉和毛萼4個變種。1919年C.斯圖爾特又修正為武夷、中國大葉、撣形和阿薩姆4個變種。1980年,張宏達主張將茶樹分為普洱茶、白毛茶和長葉茶3個變種;1981年,莊晚芳等則主張分為雲南和武夷2個亞種,包括雲南、川黔、皋蘆、阿薩姆、武夷、江南和不孕7個變種。對茶樹的分類尚待進一步研究。

  起源和傳播 古代茶事文獻和近年植物學調查資料證明,茶樹原產於中國。唐代陸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見彩圖)中稱:“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茶樹產地在中國南方。近三四十年來發現,中國南方的雲貴高原存在大量野生茶樹,並在樹型、葉態和花、果實、種子的形態上存有種種變異,可認為茶樹的起源中心當在中國西南的雲貴高原一帶。早在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時期,茶已被用作治病的藥物和供神的祭品。茶被用作飲料和成為商品,在中國也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茶經》

  關於茶的傳播,秦統一中國後先由四川傳向陜西、甘肅、河南一帶;西漢時期始向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各地發展;東漢到南北朝的500年間,茶樹已發展到長江中下遊、淮河流域以及嶺南各地。當時江南一帶飲茶成風,已將敬茶作為一種普遍的待客禮儀。6世紀末和9世紀初,中國的飲茶風俗和種茶技術先後傳入日本;9世紀20年代傳入朝鮮。亞洲其他國傢引種茶樹較早並獲得成功的國傢,在18世紀30年代有印度尼西亞,19世紀中葉有印度和斯裡蘭卡(原稱錫蘭)。西歐人在1272年馬可·波羅來中國後始知飲茶之事;1607年運去第一批中國茶。美國飲茶習俗由英國人於18世紀初傳入。俄國引種中國茶樹始於1883年。東非與南非各國在1850年以後陸續發展種茶業。南美洲種茶則遲至1920年才始見於巴西(見中國茶史)。

  分佈和生產概況 世界茶區遍及五大洲約49個國傢和地區。1985年世界茶葉總產量233.3萬噸。產茶最多的國傢是印度(67.0萬噸)、中國(43.2萬噸)和斯裡蘭卡(21.4萬噸);其次是土耳其、蘇聯、日本、肯尼亞、印度尼西亞、孟加拉、馬拉維和阿根廷等。

  中國茶區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規模。據陸羽《茶經》記載,當時全國10道中有8道33個州產茶、茶葉已成為長江中、下遊一帶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後,中國茶區擴大,茶葉生產獲得振興(表1)。

表1 中國茶園面積與茶葉產量

  1984年中國有18個省(自治區)產茶,其中以浙江省茶葉年產量居首位,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湖南、四川、安徽、福建、雲南、臺灣、湖北、廣東、江西等省的產量也較高;廣西、貴州、江蘇等省(自治區)次之;陜西、河南、山東和甘肅4省少量生產;此外,西藏自治區東南部近年試種茶樹也獲得成功。從加工產品的種類看,綠茶約占66%,紅茶約占25%,黑茶約占12%,烏龍茶和其他茶種約占3%。根據自然條件和產茶情況,現全國劃分為江南、江北、華南、西南4大茶區。

  ① 江南茶區。包括長江中下遊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江西、湖南和湖北的西部與南部,是中國茶葉主要產區。本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18℃,降水量1400~1600毫米,絕對最低溫度達-12℃左右,≥10℃的積溫5000~6000℃。土壤多為紅壤與黃壤。以生產紅、綠茶為主,其次為壓制茶;且盛產名茶,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君山銀針、廬山雲霧,顧渚紫筍、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太順香菇寮、莫幹黃芽、雲和惠明茶等。

  ② 江北茶區。包括秦嶺、淮河以南,長江中、下遊以北的甘肅南部、湖北北部、河南與陜西南部、安徽和江蘇北部等。地處亞熱帶北緣,年平均氣溫15~16℃,降水量900~1000毫米。因絕對最低氣溫低至-10~-19℃,茶樹易遭凍害。土壤多為黃棕壤和黃褐壤。主要生產綠茶,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陽毛尖、舒城蘭花茶、霍山黃大茶等。

  ③ 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自治區)。除福建、廣東和廣西的北部地區外,年平均氣溫均在19~22℃左右,年降水量1200~2700毫米。土壤以磚紅壤為主,其次為山地黃壤。多數地區茶樹能全年生長,采摘期300天左右,適宜大葉型品種。主要生產紅碎茶與烏龍茶,其中如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英德紅茶、廣西六堡茶(壓制茶)等皆馳名中外。

  ④ 西南茶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3省,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地形復雜,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年平均氣溫15~19℃,冬季絕對最低氣溫除個別茶區外,一般>5℃,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左右。茶區土壤包括紅壤、黃壤、棕壤等,自然條件適宜於茶樹生長。主要生產紅茶和各種壓制茶(如沱茶、普洱方茶、餅茶)。其中雲南大葉種加工而成的“滇紅”和普洱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茶樹形態和特性 自然生長的茶樹,樹型可分喬木、小喬木和灌木3種。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0~20米,但在栽培條件下,各類茶樹一般均控制在80~90厘米。主根可深入地下1~2米,側根主要分佈在地下5~45厘米的耕作層內,無性繁殖的茶樹沒有明顯的主根,根系分佈比實生茶樹淺。單葉,互生,常綠,革質。葉形變異較大,多為橢圓或長橢圓形,葉長3~25厘米,寬1~12厘米,主脈明顯,側脈5~15對,葉緣有鋸齒,頂端急尖或鈍尖。芽和嫩葉著生茸毛。嫩枝上除真葉外有鱗片和魚葉。鱗片對芽有保護作用,易脫落。魚葉為新梢最先展開的一片發育不完全的葉片,界於鱗片和真葉之間。兩性花,一般白色,少數帶粉紅色;1~5朵著生在葉腋,有花梗,苞片2片,早落;萼片5~6片,宿存;花瓣5~11片,近離生;雄蕊多數,雌蕊1枚,柱頭3~5裂;子房外表多有毛。蒴果3~4室;每室含1~2粒種子,果形與種子粒數有關,1粒種子的果實為球形,3粒近三角形,5粒近梅花形。種子棕褐色,球形或半球形,變種種子為腎形,百粒重50~200克。茶子約含蛋白質11%,脂肪32%,淀粉24%,糖4%,榨油可供食用,並可提煉皂素作工業原料(圖1)。

  茶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平均氣溫10℃以上時茶芽開始萌動,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最低臨界溫度為-6℃(大葉種)~-18℃(中、小葉種),最高臨界溫度在45℃以上。年降水量要求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蔭,尤其適宜在漫射光下生育。土壤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反應,pH4.0~6.5。

  茶樹一生分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從種子萌發到第一次生長結束,或從扦插發根到成苗為幼苗期。從幼苗期到第一次開花結實為幼年期。從幼年期到樹冠第一次更新為成年期。從成年期經多次更新直至植株死亡為衰老期。生物學年齡可達一二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經濟年齡一般為40~50年。

  在熱帶地區,茶樹新梢每月均能生長,但仍有生長與休止的交替。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新梢生長一般有3次,依次稱為春梢、夏梢和秋梢。在采摘條件下,新梢生長輪次可增至5輪左右;在熱帶可至6~8輪。新梢生長量和展葉數與品種、氣候、土壤、管理水平有關。每梢年展葉數一般為15~26片。葉片從開展至定型需20~30天,葉齡約1年。新葉開展與老葉脫落交替發生。新梢伸展是否良好直接關系到茶葉的產量和品質。新梢上芽的生長發育有一定順序(圖2、圖3):先展開鱗片和魚葉,繼而展開真葉。待真葉陸續展開4~5片後,新梢頂芽生長暫時停止,形成“駐芽”,轉入休眠狀態;經一段時間又繼續生長。凡具有繼續生長能力、頂芽明顯的新梢稱為正常新梢;有些新梢在芽萌發後展開2~3葉便成駐芽,稱為不正常新梢(又名“對夾葉”)、花芽一般在6月分化,10~11月為開花盛期。翌年10~11月果實才成熟。茶樹結實率為2~4%,高的可達10%左右。少數品種隻開花不結實。樹根的生長一年中有3~4次高峰期,而且同新梢生長高峰呈現相互交替現象。

  品種 中國茶樹品種資源極為豐富,全國茶樹品種、品系等約有650多個。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將鳩坑種、祁門種、勐庫大葉茶、凌雲白毛茶、海南大葉茶、雲臺山種、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鐵觀音水仙、毛蟹等30個地方品種列為第一批全國茶樹良種。現代中國主要采用單株選種和無性繁殖的方法育種。新育成品種有的已在生產上推廣或試種,其中適制綠茶的有龍井43、翠峰等;適制紅茶的有櫧葉齊、黔湄419、英紅1號等;紅、綠茶兼用的有福雲7號、福雲8號、迎霜、浙農12、安徽1號等。臺灣省育成的有臺茶1~11號等。

  栽培和管理 主要包括茶樹種植、茶園管理和茶葉采摘3個環節。

  茶樹種植 根據自然條件和加工茶類選用適宜良種,進行早生、中生和晚生品種的合理搭配,培育壯苗、全苗和加強幼年期的管理,是實現茶葉高產優質的基礎。茶樹為異花授粉植物。有性繁殖時要人工控制授粉並不斷選擇,以提高品種純度。無性繁殖以采用短穗扦插法為主,選擇健壯成熟的新梢,剪成帶有一葉、一芽、長約3厘米的插穗(節間短的可剪帶2葉的),插入苗床,遮蔭,澆水,經30~40天即可發根。普遍發根後施薄肥,並註意防治病蟲害。采用營養缽育苗,移植易成活,效果好。栽植前土壤需深耕50厘米左右,並施基肥。種植密度依品種、氣候、土壤以及管理水平而定。現多推行單條植,行距150厘米,株距30~40厘米,每畝1200~1400叢,每叢2~3株,大葉種用單株植。80年代初推行的矮化密植栽培,可提早采收與提早受益。

  茶園管理 包括土壤和樹冠的管理(見彩圖)和病蟲害防治。土壤管理的中心是盡量減少水土流失,進行合理施肥不斷提高土壤肥力。①根據茶樹對養分的基本要求以及樹齡、產量和土壤肥力確定施肥量。每采摘1000千克芽葉,一般約消耗氮12.5~15.0千克,磷2.0~2.7千克,鉀5.0~7.0千克;②按茶類、樹齡和茶園類別確定氮、磷、鉀比例。一般綠茶為3:1:1或4:1:1,紅茶為2:1:1或3:1.5:1。磷鉀比重幼苗期與幼年期要高於成年期,采種園要高於采葉園;③施肥時需基肥與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根部與葉面相結合。高溫幹旱季節進行茶園噴灌,有利於改善小氣候,對提高茶葉產量與品質有顯著作用。茶園鋪草或地膜覆蓋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茶園

  樹冠管理包括修剪、采摘等。一般在幼年期進行2~4次定型修剪。第一次修剪高度離地15厘米左右,以後每次提高15厘米定剪,以培育幹枝,控制樹冠高度。單條植樹高控制在70~90厘米,矮化密植樹高控制在55~65厘米。成年期每1~2年在樹冠面上進行一次深度約2~3厘米的輕修剪,剪去表層青梗小葉,使新梢生長旺盛並便於采摘。老年期每隔約20年進行一次重修剪,離地30~40厘米處剪平,可使樹冠更新復壯。對衰老的茶樹在離地約10厘米處進行臺刈,使樹冠徹底更新。喬木型茶樹臺刈高度約為20厘米;對頂端生長優勢強的品種,可采用彎枝法與分段修剪來培養樹冠。采摘也是培養樹冠的重要手段,要與修剪密切配合。定型修剪、重剪或臺刈後的茶樹宜少采葉,多留葉,使樹冠迅速成長;輕剪的則可多采少留,隻留魚葉或一葉,使產量持續增長。

  茶樹害蟲約300餘種,病害100餘種。常見的害蟲有茶短須蟎、茶橙癭蟎、長白蚧、蛇眼蚧、小綠葉蟬、茶蚜、茶細蛾、茶尺蠖、茶毛蟲、茶蓑蛾等。主要病害有芽枯病、茶餅病、茶雲紋葉枯病、茶炭疽病、茶輪斑病、茶白星病、茶園赤星病、茶梢黑點病、茶苗白絹病和茶根結線蟲病等。

  茶葉采摘 采摘既是培育樹冠的一項管理措施,也是收獲手段。采摘的對象是新梢上的芽葉,一般以采樹冠面上的芽葉為主。合理采摘的基本要求是:按不同茶類的不同標準采摘,一般紅茶和綠茶以采一芽二三葉為主;各種高級名茶,如西湖龍井和洞庭碧螺春等,隻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采摘時保留一定量的新葉,使茶樹有必要的光合面積,樹齡小或樹勢弱的尤宜多留。采摘宜及時分批進行,先達標準的先采,一個茶園全年約可分20~30批采摘。中國各茶區采摘期見表2。

表2 中國各茶區采摘期

  采摘方法可分為手采、剪采和機采。手采工效低,但采摘精細,芽葉質量好,現仍是主要的采摘方法,尤其是加工各種名茶的多用手采。用采茶剪采摘工效雖高,但質量欠佳,隻適於黑茶和老青茶原料的采摘。四川和湖南有的地方,還有用一種特制的半月形采茶夾套在手指上進行采摘的。采茶機械有手提式、背負式、手抬式和乘坐式等多種,效率可比手采高6~15倍,但鮮葉質量問題尚待解決。芽葉采下後,要及時加工,初制成毛茶,毛茶經過精制,便成各種“精茶”或稱成茶即商品茶。

  茶的功效和飲用 茶樹鮮葉含幹物質25%左右,已分離鑒定的化學物質達500餘種,其中主要的有機成分為茶多酚20~35%、咖啡堿3~5%、蛋白質20~30%、糖類20~25%、類脂物質約8%;此外還有少量氨基酸、芳香物質、多種維生素和有機酸等。無機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磷、鉀,其次是鈣、鎂、鐵、錳、鋁、硫;另含有鋅、銅、氟、鉬等微量成分。茶葉兼有藥理與營養兩方面的功效。咖啡堿能興奮中樞神經,消除疲勞;又能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還能強心利尿,醒酒解毒。茶多酚可增強微血管的韌性,可防止中性脂肪和膽固醇的積累,抑制動脈硬化,並有殺菌消炎和抗輻射損傷的作用。酯多糖對造血功能有保護作用,也有防輻射損傷功效。茶葉中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脂肪、礦物質,特別是其中的維生素B、C、E、K等均有營養價值。綠茶和烏龍茶的營養價值高於紅茶,每100克綠茶(幹茶)中含維生素C180毫克左右。銅、鐵等礦物質元素有助於造血,氟元素對預防齲齒效果明顯。

  茶葉易受潮變質和受異味污染,故良好的包裝和貯存十分重要。貯茶器具要充分幹燥、避光,一般用鋁器、陶器和錫罐為宜。泡茶時水質要好,以泉水最佳,其次為江河水、雨雪水,消毒後無異味的自來水也可。如水中含少量鐵質,茶湯即呈褐黑色,茶葉帶澀。茶具種類很多,一般用瓷杯或玻璃杯,品飲烏龍茶多用小陶壺沖泡後傾入茶杯飲用。(見彩圖)

龍井茶葉

龍井茶湯色

炒青茶葉

炒青茶湯色

烏龍茶葉

烏龍茶湯色

滇紅茶葉

滇紅茶湯色

  茶葉貿易和消費 茶是中國傳統出口商品,歷史上很早就隨絲綢、瓷器輸往國外。1886年中國茶葉出口占當時世界茶葉總出口量的90%。20世紀40年代,由於戰爭影響,茶葉生產瀕於崩潰。50年代後茶葉生產迅速恢復發展,出口逐年增長,1980年達10.80萬噸,1986年達17.2萬噸。全國年銷量約20萬噸左右,但平均每人消費量僅約0.2千克,為世界人均消費量的1/2。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多以肉、乳類為主食,飲茶能解油膩,助消化,故茶的消費量可觀,平均每人每年達3~5千克。消費種類因地而異,如新疆、青海、甘肅等省(自治區)主要為黑磚茶和茯磚茶,內蒙古為青磚茶,西藏、四川為緊壓茶和餅茶,西藏和內蒙古還兼消費黑磚茶和茯磚茶。中國其他地區的茶葉消費,北方主要為花茶;江南則為各種綠茶;東北及長江三角洲一帶還消費工夫紅茶;廣東汕頭和閩南一帶主要為烏龍茶。

  世界茶葉貿易量1984年約為93萬噸,其中紅茶約占90%以上,綠茶與其他茶近10%。紅茶的主要出口國是印度、斯裡蘭卡和肯尼亞;綠茶主要出口國是中國,占世界綠茶貿易量的70~80%。茶葉進口國以英國居世界首位,每年進口茶葉20萬噸左右。其次是美國,每年進口約8萬噸。全世界茶葉年人均消費量約0.4千克左右,其中以英國和愛爾蘭為最高,約3.5~4千克;其他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利比亞、伊拉克和土耳其等,也在2千克以上。

  “客來敬茶”為中國的傳統美德,如遇佳節、喜事,江南一帶還沏泡“元寶茶”、“擂茶”,少數民族特制“打油茶”、“烤茶”、“奶茶”等,以示慶賀。茶由中國傳入日本後,日僧榮西禪師(1141~1215)等在去浙江天臺山和餘杭徑山寺學佛後歸國時把當時“茶宴”、“鬥茶”儀式帶回,逐漸成為日本民間的“茶道”,借以表示和睦互敬的精神和幽雅潔靜的生活情趣,以茶敬客時,煮茶、泡茶、端茶都有一定的禮儀。歐美各國盛行的茶話會,也源自中國民間的茶館和茶樓小聚。

  中國古代以茶為題材的文藝作品豐富多采。詩詞早在兩晉時就已有鮑含暉的《香茗賦》和杜育的《荈賦》。此後,唐代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宋代王禹偁、范仲淹和陸遊等都有茶詩。《水滸傳》、《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等名著中,關於飲茶的描寫更是屢見不鮮。此外,歷代還產生不少以茶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其中如唐代的《調琴啜茗圖卷》、南宋劉松年的《鬥茶圖卷》、元代趙孟頫的《鬥茶圖》、明代唐寅的《事茗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等,都是傳世名作。中國的陶瓷茶具更是精美古雅,多被視為工藝珍品。

  

參考書目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主編:《中國茶樹栽培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