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次大陸東部地區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分佈於恒河-賈木納河間地。據熱釋光斷代,年代為西元前2650~前1180年,早於灰色彩陶文化。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發現和研究。

  該文化的遺址中沒有發現房址,隻有一座磚窯和一個爐灶的遺跡。常見“赭色陶”,手制,厚壁,施紅色陶衣。由於曾在水中長期浸泡滾磨,出土時稍一碰觸即沾上赭色,故名。器形有碗、壺、高足盤、帶鈕的蓋,紋飾為黑彩的十字紋或刻劃的弦紋夾三角紋、波線紋、方格紋。根據遺跡和陶器器出土時的狀況,推測這裡曾長期遭受水災,其文化層是經過沖刷後再次沉積的。與陶器共出的石器有石球、石彈丸、杵、磨盤、磨棒等。推測經濟生活以狩獵畜牧為主。

  在恒河 -賈木納河間地及其東面和南面,1882年起陸續地偶然發現紅銅器窖藏,有人名之為紅銅器窖藏文化。20世紀70年代起,發現有某些與之類似的銅器與赭色陶共出於同一文化層中,因此一般認為這些窖藏或其中見於河間地者當屬赭色陶文化。這些銅器的原料,經化驗分析系來自比哈爾的銅礦,鑄造技術主要也是本地的傳統。大多數是純銅器,間或也有青銅制品。器類有扁平斧、人形器、矛、雙角形柄首的劍或短劍。扁平斧有的帶肩和弧形刃,有的刃部叉開成兩翼;人形器刃部在雙“臂”內側;矛也有人稱為劍,長者達71厘米。此外,還有錛、鏃、魚叉、環、鐲。一般頗重,可能是非實用器。

紅銅器窖藏的遺物

  該文化的赭色陶似與哈拉帕文化有關,而雙角形柄首的短劍則與阿富汗西北地區及伊朗、高加索的同類器物相似,反映瞭與上述地區的文化聯系。關於窖藏是否屬於赭色陶文化,有些研究者持謹慎的保留態度。至於銅器窖藏的屬有者,則有吠陀雅利安人、哈拉帕逃亡者和本地居民諸說,而以後說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