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

  清末金石學傢、古文字學傢。原名大淳,後避同治帝諱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別號愙齋、白雲山樵,晚年又署白樵病叟。江蘇吳縣人。道光十五年五月十一日(6月6日)生,光緒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3月6日)卒。同治十年((187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陜甘學政。曾督辦吉林防務,又奉使琿春,查勘中俄東部邊界。官至廣東巡撫、河東河道總督和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自請率湘軍出關禦敵,兵敗革職。吳精於金石文字之學,將出土實物與歷史文獻相參證,取得瞭可貴的成績。他師事潘祖蔭,與陳介祺、王懿榮等人有密切交往,加之曾在陜甘地區充任學官,因而獲得相當豐富的商周秦漢銅器,以及其他許多銘刻資料。由於他擅長書法和繪畫,使所藏珍貴資料和精湛研究成果,得以較好的流傳。

  青銅器及銘文的著錄和考釋 吳大澂撰集的《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二卷,刊於光緒十一年。書中著錄銅器132件,註明藏傢,未附考釋,但圖像、銘文的繪制和摹錄相當精細。又編撰《愙齋集古錄》二十六卷,著錄金文拓本1144器,其中商周器1048、秦器19、漢器76、晉器1,但有的器、蓋分列為二,又有重出和漏目者,實收數約為1026器。拓本的數量可與《捃古錄金文》相比,而墨拓之精良和甄選、考釋之確當則又超過。因吳病,全書未能完稿,後由其門人王同愈整理成書,於1917年影印出版。吳考釋金文的遺稿,1919年輯印為《愙齋集古錄釋文賸稿》,共收136器。

  古文字資料的整理 吳大澂收集銅器銘文及石鼓、古幣、古璽、古陶上的古文字資料,按《說文》次序,編為《說文古籀補》十四卷,於光緒九年刊成,收3500餘字。光緒二十一年重刊本,又增補1200餘字。書中所收古文字,均註明見於某器,選擇較為審慎。該書力求訂正《說文》的闕誤,考溯制字的淵源,對後來的古文字研究有較大的影響。另有《字說》一卷,光緒十年刊成,與《說文古籀補》相表裡,所收三十二篇字說,亦有不少獨到的見解。

  玉器和度量衡的研究 吳大澂所著《古玉圖考》,刊於光緒十五年,是一部考證詳細的著作,繪圖很精。書中根據當時出土的一些玉器實物,對照《周禮》等先秦古籍,企圖探明古代各種瑞玉的制度。但由於勉強比附經書中的有關記載,有較大的穿鑿附會成分。所著《權衡度量實驗考》一書,於光緒二十年刊行。該書根據周秦漢唐時期的玉器、錢幣、度量衡器及記量銅器,推算古代度量衡的量值,雖因資料所限,不無可商之處,但仍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該書原定包括度、量、衡 3個方面,後僅寫成尺度和權衡兩類。

  吳大澂的其他金石學著作,已刊行的還有《十六金符齋印存》、《千岞齋岞選》、《周秦兩漢名人印考》、《續百傢姓印譜》及《愙齋專瓦錄》、《吳愙齋尺牘》等。其未刊行的著作,尚有《三代秦漢古陶文字考》、《簠齋藏封泥考釋》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