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江西省清江縣吳城村。面積約4平方公裡。1973~1974年,江西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等單位進行發掘。這一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商文化在南方地區的分佈及其與中原地區的關係都有重要的意義。

  分期與年代 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3期:第一期以夾砂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印紋硬陶、原始瓷器為數很少,紋飾多粗繩紋,次為弦紋、方格紋、圓圈紋、雲雷紋、S形紋和附加堆紋紋。第二、第三期仍以灰陶為主,但硬陶和原始瓷器所占比例增加,基本不見粗繩紋與圓圈紋,而以細繩紋和帶有地區特點的圈點紋最為普遍,另有大方格紋、人字紋、葉脈紋、水波紋、米字紋等。3期文化基本接續,一期年代與鄭州二裡岡上層(見鄭州商代遺址)接近,二期與殷墟早期相當,三期的年代相當於殷墟晚期和西周初期。

  遺跡與遺物 遺跡都屬二期和三期。隻發現1座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址,長3.6米、寬2.1米,房基中部和周圍保存7個柱洞,門向東南。另外還發現1座陶窯。窖穴和灰坑發現較多,有的坑壁經焙燒或粘附銅渣,坑內出石范,表明附近可能有鑄銅遺址。發現墓葬13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小墓,隨葬品有陶質的鬲、罐、豆等。

  遺物中陶器有鬲、甗、罐、豆、盆、碗、尊、大口尊等,另外還有陶刀和陶塑裝飾品。石器有斧、錛、鑿、刀、鏟、鐮、網墜以及戈、矛、鏃等。青銅器的數量很少,隻有刀、斧、戈各1件。石范發現較多,較大的有30餘塊,多是工具范和武器范,少量是容器范。在部分陶器和石范上發現有刻劃的文字和符號,但大都不能識讀,是早於殷墟的重要文字資料。

  文化特點和族屬 遺址中出土的大部分陶器與中原地區的商文化有密切的關系,但在某些方面又有它自身的特點,如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廣泛使用,圈點紋等的盛行。用石范鑄造青銅容器等與中原也不一樣。這一遺址所代表文化的族屬,有人認為屬越族;也有人認為屬古代三苗;還有人認為吳城遺址與中原地區商文化有密切關系,又使用同一種文字,應屬商代遺址。這個問題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參考書目

 李伯謙:試論吳城文化,《文物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1。

 唐蘭:關於江西吳城文化遺址與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7期。

 商志:試論清江吳城遺址及其有關問題,《文物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