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秦國石刻。以形狀似鼓而得名。有人因其文字內容記狩獵事,又稱其為獵碣。共有10件,原在陝西鳳翔南,唐初見於文獻。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及拓片

  鼓為花崗石質,圓頂平底,高約90釐米,直直徑約60厘米。10件石鼓各刻四言詩一篇,原文700字以上,現僅存272字。一般認為字體近於《說文》所載籀文,是秦國特有的風格,在書法史、文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傳世最好的拓本,是明人安國舊藏的3種北宋拓本,稱為十鼓齊先鋒本、中權本和後勁本。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影印瞭先鋒本,並以另兩本補充奪字,便於研究。

  刻詩與《詩經》大小雅相似,格調也接近《大雅·車攻》等篇。研究者依《詩》的體例,取石鼓各篇起首文字作為篇名,有《汧沔》、《霝雨》、《而師》、《作原》、《吾水》、《車工》、《田車》、《𠦪􀄀》、《馬薦》、《吳人》等名,但在各篇具體排列次第上尚有不同意見。關於石鼓的年代,唐代以來學者見解分歧,至近代始一致認為是東周時的秦國刻石。馬衡、郭沫若等主張刻於春秋時期,唐蘭等主張刻於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