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區吳、西晉時期的墓葬,分佈於中華門外鄧府山一帶和西北郊。1949年以後,南京博物院、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市博物館陸續清理發掘瞭成百座。墓一般位於土山丘陵的半坡,方向以山勢而定,有的三、五成群,說明存在族葬制度。

  吳赤烏年間前後的中小型墓葬,主要是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的平頂疊砌頂墓,一般無墓門,鋪地磚一層,如中華門外西善橋南山頂2號墓、城內禦道街標營1號墓等。吳晚期和西晉的墓葬以大、中型為多多。中型墓主要是平面呈長方形的券頂墓和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頂墓,有的還帶一小側室。大型墓則為平面呈凸字形的狹長四隅券進式頂墓和平面呈中字形即有前後室的墓。這種墓有的前室為四隅券進式頂、後室為券頂,有的前室、後室均為四隅券進式頂,少數還有1~3個側室。鋪地磚大都為兩層。有的還砌有棺床、祭臺、墓壁砌有小壁龕。在封門磚下,往往砌有通向墓外長50米左右的瓦管排水溝。

  吳前期隨葬品以陶器、釉陶器為主;吳晚期至西晉,青瓷器的種類、數量明顯增加,青瓷器造型一般較規整矮胖,胎質堅硬,以青綠色釉為主,到吳晚期始出現醬色釉斑點。吳赤烏以前器物紋飾主要為弦紋、水波紋、方格紋、鋪首等;赤烏以後至西晉除繼續前期的紋飾外,又出現圓形芝麻花紋、斜方格中的井字紋、圓圈紋等。蛙、羊、獅、虎等動物形器或裝飾是這一時期的明顯特色之一。魂瓶是這時期特有的殉葬品,其上均堆塑有較復雜的人物、雙闕、樓閣、麒麟、鋪首、動物等,甚至在雙闕前堆塑有棺材和匍伏的孝子。光華門外出土的腹部刻劃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的虎子,城內青涼山出的底部刻劃“甘露元年元月造”的熊柱燈,板橋石閘湖西晉永寧二年(302)墓的鷹頭壺,麒麟門外西崗西晉墓出土的青瓷羊尊,以及很多墓出土的獅形水註、蛙形水註、雞首壺、魂瓶等,不僅造型美觀,而且釉色晶瑩,是當時青瓷燒造的代表作。中、大型墓中還常出有磚或鉛質買地券,如甘傢巷29號墓吳建衡二年(270)處士徐廣陵的鉛地券,光華門外西晉太康元年(280)立節校尉曹翌的鉛地券,板橋石閘湖西晉永寧二年汝陰太守的鉛地券等,記述瞭他們墓地的占地面積和直錢數,曹翌的鉛地券在反面還明確記述瞭他生前使喚的二奴一婢的名字,反映瞭自東漢末年開始的世傢大族擴大私有土地以至私畜奴婢的事實。

青瓷鷹形雙耳盤口壺 南京西晉墓出土

青瓷羊尊 南京東吳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