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佛寺遺址。位於比哈爾邦邦巴特那東南約61 公裡處。始建於笈多王朝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時,以後歷代擴建增修,至7世紀達於全盛。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訪印,曾在此進行佛學研究,與印度學者接觸密切,因此這裏是中印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地。12世紀後,佛寺逐漸荒廢。1861~1862年,經英國考古學傢A.坎甯安(1814~1893)發現,1871年由A.M.佈羅德利、1916~1937年由D.R.斯普納進行發掘,在方圓近3公裡的廢墟上發掘出4座佛殿、110座僧院和1座印度教殿堂遺跡,還有銅、石的佛像、浮雕等。原址現建有那爛陀博物館。

  據玄奘所記,那爛陀寺院是當時的佛學研究中心,規模宏大,有僧徒數千,加上客僧則常有萬人。除供廣大僧眾學習、居住的僧院建築外,還有許多精舍、窣堵婆佛塔,他提到有一大精舍“高三百餘尺”。發掘所見的寺院建築以僧院為主,僧院依次排列,形式簡單一致,都是在方形庭院四周佈置眾多小間。在遺址東北角的佛殿遺跡旁邊,有一座較完整的高約13米的石塔,屬9~10世紀間的作品,較明顯地反映瞭中世紀印度佛塔的特色,各層方形臺基遍佈神龕,內塑佛像,臺基上建窣堵婆式圓塔。這種分層立龕的形制與菩提伽耶佛教遺跡中的塔基近似,對中世紀的尼泊爾和東南亞各國的佛塔建築有較大影響。那爛陀現存佛像多為笈多王朝後期和 9~11世紀間的作品,佛像雕刻在笈多時期的古典風格上又有發展。上述石塔神龕中的佛像,多取說法坐像姿式,其原型即鹿野苑笈多王朝時期著名的《最初說法佛像浮雕》(見鹿野苑佛寺遺址),但人體刻畫已顯較多程式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