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古代突厥汗國(552~745)和回鶻汗國(744~840)時期的突厥文石碑銘刻,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主要分佈於鄂爾渾河和圖勒河流域。年代約為 7世紀末至9世紀中葉。1889年,以俄國學者H.M.亞德林采夫為首的考察隊發現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重要的突厥文碑銘,1897年又發現暾欲穀碑。1893年,丹麥語言學傢V.湯姆森(1842~1927)提出突厥文碑銘的解讀報告。此後新的碑銘續有發現。為研究突厥汗國、回鶻汗國的歷史、文字及與唐朝的關係提供瞭重要史料料。

  突厥汗國時期的碑銘 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發現於呼舒柴達木湖畔。碑文皆用突厥文和漢文刻成。主要記述後突厥汗國建立者毗伽可汗和其弟闕特勤的事跡。闕特勤碑立於732年。闕是人名,特勤是突厥貴族子弟的稱號。731年闕特勤卒,唐玄宗曾派人吊祭。碑正面及左右兩側是突厥文,背面是漢文。毗伽可汗碑立於735年。二碑文字多雷同。

  暾欲谷碑發現於巴彥朝克圖。此碑立於720年,碑文為暾欲谷自撰,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3部分,主要記述後突厥大臣暾欲谷輔佐可汗的事跡。

  屬於這一時期的碑銘還有:1891年在翁金河畔發現的翁金碑,此碑年代約當7~8世紀之交;1912年在烏蘭巴托以南伊和呼舒特發現的闕利啜碑,刻於8世紀初,主要記述後突厥達頭部高官闕利啜的生平事跡;烏蘭巴托東南的雀仁驛站附近發現的雀仁碑(1971年發表),有人認為刻於688~691年間,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突厥文碑銘。

  回紇汗國時期的碑銘 九姓回鶻可汗碑發現於1890年,位於前杭愛省的哈拉巴勒嘎斯城址內。碑文用突厥文、漢文和粟特文3種文字刻成,漢文部分保存最好,主要記述回鶻汗國建國以後至保義可汗在位時的事跡、與唐朝的關系及摩尼教傳入回鶻汗國的情況。磨延啜碑發現於1909年,位於新烏蘇湖附近。主要記述回紇第二代可汗磨延啜(即葛勒可汗)的生平事跡,此碑大約立於759年,碑文中未見主人公的名字,據文中“我於雞年讓粟特人、漢族人在色楞格河流域建設瞭富貴城”一語,可知此碑屬葛勒可汗。屬於這一時期的碑銘還有:1957年在後杭愛省塔裡亞特發現的塔裡亞特碑,這是屬於葛勒可汗的又一件重要碑文,故亦稱磨延啜第二碑;1969年在南戈壁省色佈來發現的色佈來碑,碑文用突厥文和粟特文刻成,有人認為是回鶻牟羽可汗的記功碑,有人則認為是甘州回鶻第一代可汗的石碑。

  其他地區的碑銘 突厥文碑銘除蒙古外,在西伯利亞、中亞、中國新疆以及東歐亦有發現。其中葉尼塞突厥文碑銘多系古代黠戛斯人的墓碑,文句一般很短,間或有談及本人生前功業的。年代多屬於9~1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