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在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3公裡的伊水兩岸東、西山上。南北長約 1公裡。為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石窟開創於北魏遷都洛陽 (494)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續有雕鑿。其中北魏窟龕約占三分之一,唐代窟龕約占三分之二。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軀,碑刻題記3600多品,佛塔40餘座。龍門石窟系中國北魏晚期和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典型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發發展趨勢中的重要一環。1000多年來,龍門石窟受到自然侵蝕,也遭到人為的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進行瞭保護和修整,並建立瞭龍門文物保管所。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的創建 北魏遷都洛陽前後,即已在西山(龍門山)古陽洞鑿龕設像。大規模的開窟造像始於賓陽洞。《魏書·釋老志》記載,景明初,宣武帝下令仿照代京靈巖寺石窟(即大同雲岡石窟),於龍門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營建石窟各一所。永平中又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這3所石窟即今之賓陽三洞。工程至正光四年(523)中輟。

  北朝造像 古陽洞正壁為一佛、二菩薩,左右壁各有三層龕像。除少數唐代補刻小龕外,基本上是遷都後的北魏造像。其中紀年明確的以太和十九年 (495)長樂王丘穆亮夫人尉遲造彌勒像銘為最早。賓陽三洞中,僅中洞完成,為北魏後期的代表性洞窟。正壁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是典型的五尊像組合。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薩。前壁有著名的帝後禮佛圖,已被盜劫國外。窟頂雕蓮花和伎樂天。窟門外側雕二力士,門道兩側雕伎樂天。蓮花洞亦建於北魏晚期,以一佛二弟子三尊像、高浮雕蓮花藻井和繁細多致的佛龕裝飾而馳名,且與古陽洞、賓陽中洞並稱龍門北魏三大窟。這個階段迄北魏末年,陸續開鑿的石窟還有火燒洞、石窟寺、藥方洞、魏字洞、唐字洞、趙客師洞、普泰洞等。

  北魏後期的洞窟形制,主要是繼用雲岡石窟中曇曜五窟馬蹄形平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如賓陽洞、古陽洞等。另一種是方形平面、平頂略圓,後壁鑿壇,左右壁開大龕的形式,如普泰洞、魏字洞等。此外,唐字洞和石窟寺,窟門上方雕出屋脊、瓦壟等仿木構窟簷;賓陽洞和火燒洞,則在窟門上方鑿成火焰紋尖拱龕。這一時期的造像,多為面容削瘦的“秀骨清像”。佛多著褒衣博帶式裝,衣褶層疊稠密,衣裙垂蔽方臺座或束腰須彌座。菩薩所披的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擺兩角尖長。光背多舉身舟形。題材以三世佛為主,或釋迦一鋪像,其組合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弟子、四菩薩,一佛、四菩薩等。大型的世俗供養人行列,以賓陽中洞帝後禮佛圖最為典型。石窟寺和古陽洞北壁的禮佛圖保存完好。除賓陽中洞外,其他諸窟壁面都滿佈分層分段的列龕。龕飾華麗,龕形有尖拱、楣拱、屋形龕等多種,上懸垂幕、華繩。龕像題材多為釋迦、交腳彌勒等。晚期還有釋迦多寶並坐,無量壽佛和藥師佛等。在魏字洞等窟中,觀音菩薩有二弟子、二菩薩作脅侍。火燒洞、石牛溪等窟出現瞭倚坐的佛裝彌勒,脅侍有二弟子、二菩薩。石牛溪有一交腳彌勒龕中,除脅侍二弟子、二菩薩外,還有二佛分居左右。古陽洞、賓陽洞的佛傳和本生故事,賓陽洞的維摩變,魏字洞和普泰洞的涅槃變等浮雕,亦各具特色。在雕刻手法上,已呈現由雲岡石窟的直平刀法向龍門石窟圓刀刀法過渡的趨向,藝術風格也從雲岡的渾厚粗獷轉向龍門的優雅端嚴的作風。

龍門石窟分佈圖

龍門潛溪寺主尊阿彌陀佛

  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補刻小龕。龕形無大變化,龕飾趨於簡化。北齊和隋代造像也多作龕像。北齊武平年間,無量壽佛始稱阿彌陀佛。造型變為矮胖壯健,隆胸、寬肩,有厚重感。衣褶簡潔,龕飾減少,雕法多用圓刀。這是一種自北魏造像向唐代造像過渡的表現。

  北朝造像所表現的上述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是遷都於黃河流域漢文化中心地區以後,在雲岡造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具有更鮮明的民族特點和風格,並在形成中國式佛教藝術的進程中起瞭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其他石窟也產生瞭影響。

  唐代造像 是龍門造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題材內容更為豐富的重要階段,可大體分作3期。第一期包括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為初唐造像形式的探索與確立期。這一時期雕鑿的大窟,主要是貞觀十五年(641)前後完成的賓陽南、北洞及其後開鑿的潛溪寺。形制仍作馬蹄形平面、穹窿頂、蓮花藻井。造像佈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立像為阿彌陀佛和彌勒佛。多為紀年造像龕。佛裝主要是雙領下垂大衣,其次是通肩衣。菩薩戴寶冠,袒上身或著內衣,斜披絡腋,中間結帶,帔帛橫過胸腹之間兩道。佛座以低圓覆蓮座和束腰八角座為主。造像身軀挺直,少曲線。龕像題材基本與大窟造像相同,阿彌陀佛增加,釋迦佛減少;倚坐佛裝彌勒增多,已無交腳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的比例也增大。永徽六年 (655)出現“優填王像”。龕像組合主要是一佛、二菩薩和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奉先寺大像龕大盧舍那佛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唐)

  第二期是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的形成時期,約自武則天親政至武周時期。此時為龍門開窟造像和藝術成就的鼎盛期。這一期有紀年的大、中型窟龕較多,其中以上元二年(675)完工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咸亨四年(673)完工的惠簡洞,永隆元年(680)完工的萬佛洞以及東山大萬五佛洞、萬佛溝高平郡王洞為代表。西山摩崖三窟、極南洞和東山看經寺等窟,也是在這一期內開鑿的。奉先寺是為高宗及武後開鑿的大摩崖像龕,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主佛高逾17米。群像佈局嚴謹,刀法圓熟,是龍門造像的突出代表(見彩圖)。據造像銘,武則天曾以皇後身份“助脂粉錢兩萬貫”,並率群臣參加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萬佛洞是為高宗、武後及其諸子開鑿的另一大窟,主像在後室正壁,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和二供養人,南北壁滿雕1.5萬尊佛像,窟門外側雕二力士。

  這一期窟龕的形制,基本上是後室抹角方形平面、圓頂,前室平頂。周壁鑿出壇床,佈置列像,不再是後壁列像。一鋪九尊像的組合較多,主像占據的位置縮小,門外雕力士。延載元年(694)凈土洞,是方形平頂窟。從造像遺跡看,為一鋪十一尊像,左右壁雕“九品往生”經變畫。這都是石窟佈局的新變化。由於對佛像崇拜信仰的變化,造像題材上也隨之變化,阿彌陀佛日益增多,彌勒佛像很少,單體觀音像龕也增多。凈土宗是當時洛陽流行的主要佛教宗派。武則天時期一種主要的列像窟(如凈土洞),就是凈土崇拜的石窟。九尊像的組合,是龍門唐代凈土窟的基本形式。此外,以奉先寺盧舍那佛為主像的華嚴宗,以地藏菩薩為主像的三階教以及雕刻西土二十五祖的大萬五佛洞、雕刻西土二十九祖的看經寺所代表的禪宗等,也都在當地流行。這時的佛像,主要著通肩衣,其次是雙領下垂大衣。菩薩多袒上身或斜披絡腋,帔帛自兩肩垂於體側,雙手牽動外揚。大裙中間開衩,兩角尖長。佛座以束腰仰覆圓蓮座為主。造像肌體豐腴,身姿婀娜,頗具曲線美。

奉先寺的天王、金剛力士像

  第三期約自中宗神龍年間至德宗貞元年間( 705~804),為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由成熟逐漸到衰退時期。這一期造像的規模和數量遠不如一、二期。石窟形制大多是方形平頂窟,前室比第二期寬大。造像組合主要是一鋪九尊像。紀年像題材中,彌勒像銳減,阿彌陀、地藏、觀音較多。密宗造像在此期內盛行。擂鼓臺北洞的大日如來像,頭戴寶冠,有項飾、臂釧等。還有四臂、八臂觀音。萬佛溝有千手千眼觀音及千手觀音龕。佛裝僅通肩大衣一種,菩薩多袒上身,手中托持各種法器。造像形體已稍嫌滯重,較初、盛唐大為減色。

  碑刻和題記 龍門石窟碑刻題記之多,居全國石窟之冠。以碑版藝術久負盛名的魏碑體題記,不僅記載瞭北魏龍門石窟開鑿的歷史背景,而且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大量造像記,代表瞭當時書法藝術的時代風格和水平。唐碑中則有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書丹的《伊闕佛龕之碑》和開元十年 (722)補刻的《大盧舍那像龕記碑》,分別為初、盛楷唐書的代表。龍門石窟中刊刻佛經多部,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般若波羅密心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觀世音經》等。藥方洞所刻古藥方,以及凈土洞北市彩帛行和古陽洞外北市絲行像龕、北市香行社龕等,是研究古代醫藥、行會制度的重要資料。

  西山新羅像龕、東山景雲元年 (710)吐火羅僧隆寶造像龕以及麟德二年(665)王玄策造像、調露二年(680)玄照造像龕,均有與中外交往有關的題記。龍門造像題記中大量出現的簡體、異體、合體、同音代表字以及武周新字,則是研究漢字發展史的實物見證。

《伊闕佛龕之碑》拓片(部分)

  

參考書目

 龍門保管所:《龍門石窟》,文物出版社,1980。

 丁明夷:龍門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與類型,《考古學報》197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