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區。位於河南省鞏縣境內嵩山、洛河間丘陵上。陵區以芝田鎮(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南北約15公裡,東西約10公裡。宋太祖趙匡胤至宋哲宗趙熙 7代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陵墓皆在這裏。這8座陵墓按地望可分作4區,依次為:一區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二區真宗永定陵;三區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四區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宋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至元代地面建築全部被毀。

鞏縣宋陵分佈圖

  1918年日本考古學傢關野貞曾到鞏縣,他後來公佈的材料,誤將永昭陵或永厚陵認作永熙陵,以致造成宋陵資料的混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學者先後多次對宋陵進行考察。鞏縣宋陵結構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齊備,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和石刻藝術提供瞭十分有利的條件。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陵選地及陵墓平面佈局 鞏縣宋陵對陵地的選擇及對地形的利用有兩大特點:①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倚山面河,而宋陵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區內諸帝、後陵中軸線的方向率皆北偏西6°左右,正朝著嵩山之少室主峰。②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臺於地勢最低處,一反中國古代建築逐進增高、置中心建築於最崇高地位的常例。這些大概是受瞭當時風水堪輿學說的影響。

  宋陵的規模遠不如唐陵宏偉,各項制度也與唐陵不完全相同。8座皇陵依同一制度建造,佈局基本一致,每陵皆有兆域、上宮和下宮。兆域、或稱塋域,四周植棘枳等為標記。兆域內除皇陵外,還有祔葬的皇後陵,以及宗室子孫和當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宮,即陵臺四面所築陵垣以內部分。陵臺居上宮中心,夯土築成覆鬥形,南面置石雕宮人1對。陵垣亦夯土築成,總體作四方形,四面各設1門,四隅有角闕。東、北、西3門之外,各置石雕蹲獅1對。南門系正門,門道內置石雕宮人1對,門外置石雕武士、奔獅各 1對。南為神道石刻。夾神道建鵲臺、乳臺各1對。乳臺以北為列石,自南至北依次為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仗馬及控馬官、虎、羊、客使、武臣、文臣等,共60件。下宮乃日常奉饗之所,建於皇陵西北,地面建築今已蕩然無存。永定、永昭、永厚、永裕諸後陵北面、永熙後陵南面皆有面南蹲獅 1對,是僅存的下宮遺跡。

  陵墓石刻 前述望柱、各種動物和各類人物,僅列於帝、後陵前者,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親王、大臣墓,總數可達千件以上。這些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及圓雕無不俱備,集中反映瞭北宋石刻藝術的風貌和大型陵墓石刻的發展脈絡。

  與唐陵比,宋陵石刻的特點是:①造型渾厚,但力感差,氣魄不大,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氣勢雄偉。②表現手法細膩,無論是望柱的紋飾,或是各種人物的冠服佩飾,均精心刻劃。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是永熙、永定、永裕3陵的奔獅,它們披鬃卷尾,昂首舉步,神態豪邁而莊嚴。人物造像中的上品,當屬馴象人和客使。這兩類造像的共同點是以面貌和服飾特征表現人物的不同民族和身分。永定、永裕、永泰 3陵的馴象人長發卷曲及肩,以帶束發,額飾寶珠,臂有釧,腕有鐲,戴大耳環,其異國裝束暗示瞭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客使,面目服裝各異,他們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說明來自不同國傢和地區。望柱是集各種裝飾花紋於一身的雕刻品,它下部施方基蓮花座,中間為六棱或八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蓮花結頂,柱身飾減地平鈒或陰線刻的纏枝牡丹及雲龍(後陵為翔鳳)圖案,線條流暢,結構謹嚴,也是難得的雕刻藝術珍品。

永定陵的象及馴象人

  根據各類石刻的形態和裝飾的變化,可將宋陵石刻分作前、中、後3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 4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 2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2陵。瑞獸圖案失去瞭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見附表)

鞏縣宋陵一覽表

  後陵玄室 永熙陵3處後陵之最南一陵,疑為元德後李氏陵。早年被盜,現可由陵臺前盜洞進入玄室,因知其玄室為近圓形的多邊形,磚砌,南向,有券門,穹窿頂,室內影作出角柱、鬥栱、昂、耍頭以及枋、椽、望板、簷瓦等,耍頭鋒面刻迦陵頻伽,栱眼壁墨線勾勒盆花圖案。室頂塗青灰色蒼穹,其上以白粉繪出銀河及星辰。周壁繪建築、雲朵等彩畫,可辨認的具體建築形式有版門、直欞窗、挾屋、四註屋頂和鴟尾等。

  

參考書目

 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鞏縣宋陵調查,《考古》1964年11期。

 傅永魁: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考古學集刊》2期,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