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洞穴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水泉附近的大淩河右岸。1956年發現,1973、1975年遼寧省博物館主持發掘。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早期。

  鴿子洞洞口向東,洞深約15米。洞內堆積自上而下分6層,動物化石和文化遺物出自第2、3層,以第3層最多。石製品共 300餘件,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巖為主,其次是燧石和巖漿巖。石核多數為礫石,用錘擊法向一個方向打片。自然臺面較多,打擊臺面面較少。石片呈三角形或梯形,長寬相仿者居多,臺面較大,石片角一般在100°以上。石器數量不多,以石片石器為主。修理工作采取直接錘擊技術,一面加工、兩面加工和錯向加工的都有。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等。其中刮削器最多,制作精致,分單刃、凸刃、凹刃和復刃。尖狀器中錯向加工者,尖刃不在尾端而在臺面的一端,這種修制方法是鴿子洞石器的特點。在其他遺址裡少見。砍斫器用礫石制成,加工粗糙,刃口鈍厚。鴿子洞的用火遺跡十分豐富。灰燼層厚達0.5米,含大量燒骨、炭和燒裂的石塊。燒骨中以羚羊骨最多,表明當時這裡以羚羊為主要狩獵對象。

  動物化石中雖有東北地區常見的代表寒冷氣候的猛獁象 -披毛犀動物群成員,如巖羊、披毛犀,但主要是華北地區更新世動物群中的成員,如直隸狼、小野貓和最後斑鬣狗(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據動物群生態分析,在晚更新世,這裡有較大面積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地,巖羊和披毛犀的存在,說明當時的氣候是寒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