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元代古城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城西約50公裡,哈喇和卓近旁。該城肇始於漢魏晉時期的高昌壁,以後又曆高昌郡治、高昌國都、唐西州州治和高昌縣治、高昌回鶻國都幾個階段,歷時1400餘年,俗稱“高昌故城”。元末明初荒廢。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人Д.А .克列緬茨,德國人А.格林韋德爾、A.von勒科克,英國的A.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等,先後到高昌故城劫掠文物。19928年和1930年,黃文弼曾兩次到古城調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瞭文物保護管理所,進一步開展瞭研究工作。

  現存古城遺址,是高昌回鶻時期在唐代高昌城基礎上改建增築的。遺址分內城、外城。外城周約10裡,平面略呈不規則方形。城墻殘高約5~11.5米,夯築,墻有弧線及內凹現象;墻外築有較密集的馬面,遺存5座城門缺口,個別的還有甕城殘跡。內城大致位於外城中間,城周約7裡,平面略呈南北長方形。城墻夯築,西及南墻保存較多,北墻僅餘部分殘跡,東墻毀,城門無存。內城主要為宮城及寺院建築;外城有寺院及民居遺址。殘存遺跡中較重要者約有4處:①內城中間偏北的堡壘式建築,平面略呈不規則橢圓形,周約700餘米。內有殘高約15米的土坯塔及一些殿基殘跡,俗稱“可汗堡”,似為宮城。②外城北部中間建築基址群,規模較大,與宮城關系密切。③外城東南部塔基和殘窟,窟內殘留壁畫。④外城西南部四合院式寺廟遺跡,殘存有多層龕的塔基及一些附屬建築殘跡。城內遺物種類繁多。其中以回鶻時期摩尼教壁畫、經典、文書,佛教壁畫、塑像、經典及不同文種的文書數量最多、最著名。回鶻時期之前的遺物唐代的居多,但以北涼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碑最負盛譽。

高昌城址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