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前期汝陰侯墓及其妻墓。又稱雙古堆漢墓。位於安徽省阜陽縣城西南。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單位發掘。墓中所出漆器和銅器的銘文中有“汝陰侯”字樣,2號墓還出土“汝陰傢丞”封泥。漆器銘文中的年數,最多者為“十一”年,應是漢文帝的紀年。從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等考察,1號墓可能是第2代汝陰侯夏侯灶的墓,他死於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2號墓的墓主應是夏侯灶的妻子。

  兩墓東西並列,墓道向南,墓上有墳丘。兩墓的形制、結構基本相同同,均為長方形木槨墓。1號墓的槨室南北長6.2米,東西寬3.8米。槨室中部偏南處有一道橫隔板,把槨室分為前後兩部分,棺床位於槨室的後部。2號墓的槨室比1號墓略小。兩墓均被盜掘,棺木已朽,屍骨無存。

  墓內出土竹木簡、漆器、銅器、鐵器、陶器等共200多件。簡的內容有《詩經》、《刑德》、《蒼頡篇》等,其中《蒼頡篇》已整理出 360餘字,比過去出土的字數多得多,是研究秦漢文字的珍貴資料。漆器中比較重要的有六壬栻盤、太乙九宮占盤和二十八宿圓盤。六壬栻盤是已發現的最早的一件,太乙九宮占盤在考古發掘中是第一次發現。六壬栻和太乙九宮占都屬偽科學之類,但它和古代天文、歷法有密切聯系,仍然是科學史研究中值得重視的資料。二十八宿圓盤是一件未能定名的古代天文儀器,應是為六壬栻盤定宿度用的。漆器和銅器的銘文,除有“女(汝)陰侯”字樣外,還有器物名稱、容量、重量、大小尺寸、制造年份和工匠名稱等,說明這些器物是汝陰侯國工匠所造,給研究漢代的器物定名、度量衡制以及侯國工官制度提供瞭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