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之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約 100米處。1976年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發掘工作由鄭振香主持。1980年出版瞭考古學專刊《殷虛婦好墓》。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是武丁“諸婦”之一,因此,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其年代與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墓中所出精美的隨葬品是武丁時期的斷代標準器物,反映瞭武丁一代在文化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對於研究武丁時期的社會經濟有重要價值。

  墓葬形制 墓壙作長方形豎穴,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8米。墓室上部有一與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建築。墓內有二層臺和腰坑。東、西兩壁各有一個長條形壁龕。葬具為木槨和木棺,槨長5米,寬3.4~3.6米,高1.3米。槨室在潛水面下,大部塌毀,棺木也已腐朽,從殘跡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還附有一層麻佈和一層薄絹。墓內殉人16個,其中4人在槨頂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東壁龕中,1人在西壁龕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槨內棺外。另外還殉狗6隻,1隻在腰坑中,餘均埋在槨頂上部。墓主遺骸已朽。

  隨葬品 墓內共出銅器、玉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等各類隨葬品1928件。此外,還有貝6800餘枚和海螺兩枚,分別放在棺槨內和填土中。填土中有陶爵、玉芔、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鏃等,槨內放置大量青銅禮器,棺內則主要放置玉器、貝等飾物。

  銅器 共460餘件,其中禮器210件,其次為武器、雜器、工具、樂器。禮器中有不少是前所未見或少見的重器,其中婦好三聯甗由長方形六足甗架和3件大甑組成,在甗架和甑內壁及耳下分別鑄有“婦好”銘文。婦好帶蓋偶方彝上部形似殿堂屋頂,器底鑄有“婦好”銘文。一對婦好鴞尊和一對司母辛四足觥也是前所少見的珍品(見彩圖)。有 190件禮器及銅鐃2、銅鉞2 ,鑄有“婦好”或“好”,“司母辛”、“司瞙母”或“後(司)瞙母癸”,“亞弜”、“亞其”或“亞啟”,“束泉”或“子束泉”,以及“

”、“ "等 9種銘文,其中銘“婦好”或“好”的109件,占禮器總數一半以上。這組銅器器類齊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有些兩兩成對,有些數件成套,推測銘“婦好”的青銅禮器,可能是墓主生前宴饗或祭祀時使用的,而兩件銅鉞則是她擁有較高軍權的象征。有“司母辛”銘文的銅器為一對大方鼎、一對帶蓋四足觥和一件帶鋬方形圈足器,後兩者造型奇特,均極少見。據甲骨卜辭,武丁的3個配偶中,有一個廟號稱“辛”。“母辛”是子輩對其母的稱謂,推測婦好即母親,婦好為生稱,“辛”是她死後的廟號。銘“司瞙母”的銅器共26件,均為酒器,主要有帶蓋大方壺、圓尊和圓斝各一對。此外,還有銘“後(司)瞙母癸”的大方尊兩件。對“司瞙母”銘文的解釋存在不同意見,有人認為“瞙母”可能是婦好的字,銘“司瞙母”的銅器可能是婦好的母族為其專作的祭器;也有人認為這組銅器可能屬於武丁的另一個配偶“癸”。“亞弜”銘銅器有大圓鼎1件和編鐃一套5件。5件成套的鐃在商代編鐃中極少見。“亞弜”銘文曾見於著錄,可能是商代方國之一,與商有較密切的關系。銘“亞其”的21件器物,性質大概與此相同。另外,墓中還出有 銅鏡4面,鏡面平薄,背部有橋形鈕,飾葉脈紋或弦紋兼密佈的豎直短道,鏡面直徑分別為12.5厘米,11.7厘米,7.1厘米。它們的出土證明,最遲在武丁時代中國已使用銅鏡。

鴞尊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銅器)

三聯甗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銅器)

偶方彝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銅器)

“婦好”三聯甗上銅甑的銘文

“司母辛”方鼎銘文

婦好墓出土的大型銅鉞

婦好墓出土的花紋拓片

  玉、石器 墓中出土玉器 750餘件(未計穿孔小玉片與玉器殘片),已經初步鑒定的約300件,均系軟玉。大部分是新疆玉,3件近似岫巖玉,1件可能是獨山玉,另有少數屬矽質板巖和大理巖。其中有用作禮器或裝飾的琮、圭、璧、環、璜、玦及各種佩飾等;有用作儀仗的戈、矛、戚、鉞、大刀及斧、鑿、錛、鏟等;還有生活用具如芔、臼、杵、調色盤、小玉刀、梳、匕等;另外有扳指、器座形器等雜器。這些玉器均為浮雕和圓雕制品,許多器物雕刻相當精致,特別是雕成人像和各種動物形象的裝飾品,造型多樣,線條流暢,堪稱商代玉器的精品,顯示出當時造型藝術與琢玉技術所達到的高度水平。10餘件玉、石人物雕像比例基本適當。一件腰插寬柄器的跽坐玉人高 7厘米,盤辮戴冠,著交領衣,長袖窄口,腰束寬帶,著鞋,神態倨傲,似是奴隸主。另一件頭頂梳小辮的跽坐玉人高8.5厘米,著衣,赤腳,可能是女奴的形象。這些玉器不僅是研究商人衣冠發式的珍貴資料,而且對研究當時不同階級的人物形象以及商代的人種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動物形象的玉雕中,有不少是罕見的珍品,其中寫實的虎、熊、象、馬、牛、羊、猴、兔、鶴、鷹、鴞、鸚鵡、鳥、鴿、鸕鶿、燕、鵝、魚、蛙、鱉、蟬、螳螂和石龜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有非寫實的龍、鳳、怪鳥等,龍多作蟠卷狀,張口露齒,頭有鈍角;鳳作回首狀,短翅長尾。這批玉雕中的鷹、鴿、鸕鶿、螳螂、鶴等,不僅是首次在商代墓葬中發現,也未見於甲骨文,對研究商代的動物群及其形象都有一定價值。

婦好墓出土的小玉刀

  石器共出土63件,以大理巖、石灰巖、石髓及蛋白巖等為原料。器類有豆、盂、觶、罍、壺、瓿、罐、器蓋、磬、鏟、杵、動物雕刻以及柄形飾等。出土的一件石牛,造型與雕琢均較精,下頜上刻“司辛”二字;一件長條形石磬,上端一側刻“妊冉入石”四字,“妊冉”可能是族名或人名,此磬當為“妊冉”獻納給商王室的貢品,極少見。此外,還有瑪瑙、綠松石、孔雀石以及綠晶等質料的寶石器。器形有虎、鴿、龜、蛙、蟬等形象,雕刻也較精細,可與玉雕媲美。

  骨牙器 骨器共 560多件,有小刻刀、勺、匕、梳、鏃、笄及虎、蛙、人形骨雕等,以笄的數量最多。較精致的有小刻刀和蛙形骨雕。所出的 3件象牙杯是罕見的瑰寶。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因材施藝,相當巧妙。一對夔鋬杯,通體雕刻花紋四段,並鑲以綠松石片;一件帶流虎鋬杯,通體雕刻極其精細的鳥、饕餮和夔紋,並襯以雷紋,技藝非常精湛(見彩圖)。此外,還出有陶器11件,其中陶爵對墓葬斷代有重要意義。

帶流虎鋬象牙杯(商)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墓主與墓葬年代 關於墓主人和墓葬年代問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墓主人婦好是第一期甲骨卜辭中所稱的“婦好”,即武丁的配偶,廟號稱“辛”,乙、辛周祭祀譜中稱為“妣辛”,死於武丁晚期,墓葬年代應屬殷墟第二期;另有人認為墓主人婦好是三、四期甲骨卜辭中的“婦好”,即康丁的配偶“妣辛”。年代屬於殷墟文化第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之時。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虛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李伯謙:安陽殷墟五號墓的年代問題,《考古》197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