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民族之一。約4780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德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裡蘭卡的東部和北部地方。在緬甸、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印尼、毛裡求斯、斐濟、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僑民中,亦有為數不少的泰米爾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羅門外,都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身材矮小,膚色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頭發黑而濃密、捲曲。使用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有獨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屬濕婆教派,種姓制度森嚴;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有的印度學者認為,印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羅人,後來是原始澳大利亞人,再後是達羅毗荼人。最後,雅利安人南下,征服瞭達羅毗荼人。他們和達羅毗荼人中的祭司結合,形成婆羅門種姓。

印度泰米爾婦女

  泰米爾人歷史悠久。公元前3世紀曾建立焦爾(舊譯朱羅)、邦迪耶(舊譯潘地亞)、傑爾(舊譯其羅)等國。13世紀入侵斯裡蘭卡,在其賈夫納地區建立王國。14世紀為維查耶納加爾王國的一部分,17世紀分裂成許多小王國。泰米爾人長於建築、青銅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間戲劇,對印度南部、斯裡蘭卡北部及東南亞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航海、數學、醫學亦有很高成就。經濟因地而異,有的狩獵,有的從事畜牧或漁業,有的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男人通常隻纏一條兩米長的圍褲;有的還披一條小佈單或穿一件無領長袖綢衫。婦女喜歡穿帶金銀花邊的紗麗。以大米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葷食,飲咖啡。盛行姑舅表婚(見交錯從表婚),山區仍有搶親習俗。人死後行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