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表現。虛無主義一詞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譯,源出拉丁文nihil(虛無)。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傢F.H.雅科比在《給費希特的信》中首先使用。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傢F.尼采把否定歷史傳統和道德原則的現象稱之為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無視民族特點,抹煞民族差別,否定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遺產,甚至認為“民族”是虛構的概念,根本否認民族的存在,實質上是大民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見沙文主義)的一種表現。歷史上一些封建專制國傢的反動統治階級矢口否認其其他民族的存在。K.馬克思曾嘲笑19世紀法國蒲魯東主義者宣佈“民族性為無稽之談”、“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本身都是陳腐偏見”的論點。在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認為民族和民族主權的概念已經過時,把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看作是“地方極權主義”,鼓吹“個性的自由”應當建立在超民族的、世界主義的基礎之上,欺騙和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脫離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同帝國主義實行政治、經濟“合作”。資產階級還常常利用民族虛無主義來為壓迫本國民族和侵略他國民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