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民族從形成、發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個歷史階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團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的各種矛盾。民族問題是一個社會政治問題,屬於一定的歷史範疇。它隨著人們形成為不同的民族而發生,也將隨著民族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性質和內容 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社會在發展變化,民族問題也隨之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下,民族問題具有不同的內容和性質。在階級社會裏,不論論是國際范圍還是多民族國傢,民族問題主要是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民族不平等的問題。要解決這種歷史條件下的民族問題,必須推翻階級壓迫制度。而在業已消滅瞭階級剝削,鏟除瞭產生民族壓迫的階級根源,實現瞭民族平等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民族問題則主要是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賦予的民族平等權利時,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的一個較長時期內,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民族問題,國傢和先進民族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大力幫助落後民族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更快地發展、繁榮、逐步縮小民族間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同時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這些任務隻有隨著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才能解決。所以,在民族問題存在的全部歷史中,不論任何時期,它的發展變化及問題的解決,都是和社會發展的總進程及改造社會的總任務聯系在一起的。

  民族問題的歷史發展 民族是在人類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問題的發生和發展也已經歷瞭很長的歷史過程。

  奴隸制、封建制時期 在古代,從人們開始由部落發展成為民族的時候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問題就已有瞭自己的早期雛形。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特別是奴隸制度確立之後,由部落聯合而成的各個小民族或民族集團,為瞭占有最好的土地和掠奪傢畜、奴隸和財富,彼此之間不斷地進行戰爭。到瞭封建社會,這種掠奪戰爭不但規模更大,而且進一步發展成為民族征服戰爭。一些較強大的民族中的封建統治者為瞭擴展其領土,奴役更多的人口,不斷發動征服異民族的戰爭。這種戰爭除瞭掠奪財富,還具有民族壓迫的性質。有的征服者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對被征服民族實行強制同化,其民族壓迫性質更為明顯(見民族同化)。總的說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中,民族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掠奪與被掠奪、征服與被征服、同化與被同化的關系。盡管各族人民間也發展著經濟、文化上的聯系,但這種聯系是通過曲折的途徑實現的。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 資本主義的發展沖破瞭中世紀的沉睡狀態,民族的面貌和民族問題的內容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隨著封建制度崩潰,統一的民族市場和經濟、文化中心的建立,資本主義的現代民族(見資本主義民族)開始形成。這種民族的形成過程,從西歐的情形來看,是和他們建立獨立民族國傢的過程相一致的。例如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同時也就是英、法、德、意等國傢。但是在東歐和其他一些國傢中,由於封建制度尚未消滅,資本主義發展較弱及其他種種條件,則形成瞭多民族的國傢。在這個時期,民族問題主要是覺醒瞭的民族資產階級反對本民族封建階級的封建特權和異民族的封建專制制度及君主制度的民族壓迫政策,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平等權利的問題。新興的資產階級打著民族的旗幟,吸引本民族的各個勞動階層參加民族運動,與統治民族的地主、資產階級進行鬥爭。鬥爭的焦點,從經濟上說,主要是圍繞著爭奪市場進行的。鬥爭的目的是資產階級為瞭取得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這時的民族運動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這個時期的民族問題的解決,是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聯系在一起的。1775~1783年北美殖民地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取得獨立;1810~1862年南美殖民地獲得解放;以及19世紀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民族從土耳其統治下得到解放,並成立瞭相應的國傢,都是這個時期民族運動的勝利成果。

  帝國主義階段 資本主義的發展不但沒有消除民族壓迫,而且繼承瞭專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民族壓迫政策的遺產。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瞭帝國主義階段,民族問題更加尖銳。各帝國主義列強為瞭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不斷進行瓜分世界的鬥爭。他們憑借武力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約占世界總人口70%的弱小民族,被置於它們的殖民統治之下。世界被區分為少數幾個統治民族和大多數被壓迫民族,是帝國主義階段的重要特征。這個時期的民族問題,已經超出局部的范圍,從反對民族壓迫,成立資產階級民族國傢的問題,發展成為世界范圍的民族殖民地問題,即廣大被壓迫民族從帝國主義的殖民奴役下,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問題。這時的民族運動,就其本身的要求來說,雖然仍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但由於它反對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目的是要推翻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所以它在客觀上就不能不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並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口號,就是根據這個時期民族問題的新情況提出來的。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把民族問題推上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大大促進瞭被壓迫民族的覺醒,推動瞭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並在社會主義的西方和被奴役的東方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建成瞭一條從西方無產者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特別是中國人民大革命的勝利,更加鼓舞瞭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反帝鬥爭,加速瞭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被壓迫民族,通過長期的武裝鬥爭和其他鬥爭形式,已經擺脫瞭帝國主義的殖民枷鎖,取得瞭國傢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殖民制度雖已崩潰,但民族壓迫和殖民剝削仍然存在,隻是形式有所變化。因為在被壓迫民族普遍覺醒,民族解放鬥爭空前高漲的情況下,那種舊的、殘暴的、赤裸裸的殖民統治已不能維持下去,不得不變換手法,以新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來代替舊殖民主義,並用政治、經濟等手段,對那些從殖民枷鎖下取得獨立的不發達國傢繼續進行壓迫和剝削。所以,隻要世界上還存在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民族問題就仍然是被壓迫民族的廣大人民反對壓迫民族中的反動統治階級的鬥爭問題。當前,不發達國傢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采取各種形式,反對超級大國和霸權主義的控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就是現階段世界范圍內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

  民族問題從產生直到帝國主義階段,都在階級社會中發展著。剝削制度特別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地影響著民族問題發展的進程。Β.И.列寧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民族問題進行瞭深刻觀察和分析後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問題上有兩個歷史趨向。第一個趨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運動的覺醒,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鬥爭,民族國傢的建立。第二個趨向是民族之間各種聯系的發展和日益頻繁,民族壁壘的破壞,資本、一般經濟生活、政治、科學等等的國際統一的形成。”並指出“這兩個趨向都是資本主義的世界規律。第一個趨向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占優勢,第二個趨向標志著資本主義已經成熟,正在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這兩種趨向,是資本主義制度所具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反映,也是民族和民族問題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問題 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民族問題進入瞭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生民族壓迫的階級根源已不存在,民族間的對抗已為平等、團結、互相的新型民族關系所代替。這就為過去的被壓迫民族的復興和各民族平等自由的發展,開辟瞭廣闊的前景,為民族問題的徹底解決,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並為民族問題的最終消失,不斷創造著有利的條件。但是,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民族問題還不可能消失。由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的存在及民族差別的存在,民族問題還將長期存在。例如在中國,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民族和有的民族的某些部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還保留著農奴制度、奴隸制度、甚至原始公社制度的殘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民族雖然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實現瞭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那些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在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時,實際上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事實上的不平等,仍是產生民族摩擦的根源。對於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傢來說,逐步克服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狀態,是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長期任務。而解決這個時期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國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采取正確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特別是在人力、物力、財力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大力促進和幫助少數民族加速發展經濟、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逐步縮小民族間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時要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得到切實保障。此外,還要經常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思想殘餘進行鬥爭,特別要註意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義(在中國主要是大漢族主義),同時也要註意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義;隨時隨地警惕和打擊國內外階級敵人在民族關系上進行挑撥離間及其他各種破壞活動。

  社會主義時期民族關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它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關系。這種關系隨著高度的社會主義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將不斷鞏固和加強。

  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性質 一般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可以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方法加以解決。但是,由於國際上還有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在國內的一定范圍也還存在階級鬥爭,國內外的階級敵人總要千方百計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所以在民族問題上也還有敵我矛盾存在。此外,如果執政黨在民族政策上背離瞭馬列主義的路線,或者處理民族問題時采取瞭錯誤的方法,也會在一定時間內,在局部地區或個別問題上,使民族關系的矛盾激化,甚至發展為對抗。

  民族問題的存在是長期的 民族問題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可概括為兩大歷史階段,區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條件,一種是人剝削人的階級社會,另一種是消滅瞭階級剝削的社會主義社會。兩種社會條件下民族問題的根本區別是不容混淆的。當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之後,那種因階級對立而產生的民族問題雖已解決,但因民族差別的存在而產生的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民族問題,還將長期存在。而民族差別,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范圍勝利以後,在階級消滅和國傢消亡之後,也還不會立即消失。因為民族是個非常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即使在民族的其他特征已經消失之後,人們的民族自我意識也還會保留很長時間。因此,隻要還有民族差別存在,就還會有民族間的相互關系問題。民族問題的最終消失,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參考書目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列寧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4。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