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在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對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釋。

  假說不同於主觀猜測,它是以事實材料和科學理論為依據,通過一定的邏輯形式而作出的推測,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假說還不是科學理論。它尚未經過實踐檢驗,其真偽問題還沒有解決,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假說是科學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一切科學無不是經過假說而發展起來的。恩格斯說:“隻要自然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1頁)。同樣,假說在社會科學中也被廣泛地運用著。科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不可能立即實現這一點。當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瞭,而原有的理論又不能說明它,或者原有理論在推導過程中出現瞭矛盾時,假說就成為形成科學理論的重要方法和必經階段。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實驗或調查研究,可以為假說轉化為理論打下基礎,或者為新假說的創立積累事實材料。

  假說的形成過程。一般經過搜集、積累事實材料形成假定,或者為瞭解決原有理論在推導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而提出假定,以事實和理論為論據的初步邏輯證明,構成比較完整的假說等幾個階段。對於一個或一類有待解釋的事實,往往不止形成一種假說;假說的發展經常是在多種假說的競爭中實現的。人們經過篩選,確定一個或幾個假說。假說的形成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主要是類比、歸納、演繹等推理方法,同時伴隨著想象等方法。提出一個有積極意義的假說要符合下述條件:①以已經檢驗而被證明為確實可靠的原理為基礎,但是不受與新事實相矛盾的某些結論的束縛;②假說在原則上是可檢驗的,但是不受一時事實材料不充分或檢驗手段不完備的限制;③假說盡可能是簡明的,它應當既包含豐富的內容,又沒有冗詞贅句而便於人們理解。

  檢驗假說的真理性的標準是不斷發展著的社會實踐。一般是運用假說演繹法,推出一個可供檢驗的命題,同觀察、實驗或調查研究獲得的客觀事實材料反復對照。當一個假說經過社會實踐檢驗而被證實的時候,便轉化為科學理論。如果假說被實踐局部地推翻,就應該修改;全部地推翻,就應當拋棄而另立新的假說。檢驗假說時,既要重視它能圓滿地解釋已知事實,更要重視它能成功地預測未知事實;既要排斥與之競爭的假說,又不要拘泥於已被推翻的假說,片面地固執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