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湯瑪斯

  美國社會學傢、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弗吉尼亞州羅素郡。1880年進入田納西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教授語言。1888年赴德國學習。返美後成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首批研究生。1894~1918年在芝加哥大學學任教。1923~1928年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1936~1937年作為客座教授在哈佛大學講學。1927年當選為美國社會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性和社會》(1907)、《社會起源資料集》(1909)、《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合著,1918~1920)、《生活失調的少女》(1923)、《美國的兒童》(1928)和《原始行為》(1937)。他與社會學傢F.W.茲納尼茨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一書分析瞭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變遷問題,開創瞭建立在私人日記、信件、自傳基礎上的生活史的研究方法,成為美國早期社會學研究的一個裡程碑。他在《初級群體規范的持久性》(1917)的論文中提出瞭人類的4種基本欲望:①渴望新經驗;②權力欲;③希望得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④安全欲。他還把社會行為者歸納為3種類型:①循規蹈矩的人;②放蕩不羈的人;③富於創造性的人。托馬斯提出瞭“情境定義”概念,認為人類是被他自己所創造的環境──無論是被解釋還是被實踐改造過的自然包圍和影響著。這些思想影響瞭符號互動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