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社會生活中有爭議的事件發表的有一定傾向的議論、意見及看法。簡稱輿論。“輿論”一詞在中國早已應用。“輿”的本意是車廂或轎子,趕車抬轎的人稱為“輿人”,“論”是意見、議論。兩個字合起來即指公眾意見。

  社會輿論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社會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新問題與新矛盾,人們對此會產生某種共同意見,這種意見尚未系統化,僅處於萌芽狀態,經過大眾傳播或權威人士的彙集認可,並予以擴散,最後引起廣泛的共鳴,成為一種共同信念,這這就是社會輿論。具有一致利害關系的社會群體容易形成共同的輿論。現代社會中人們結成不同層次的群體,存在著民族、國傢、階級、階層、地區、職業,以及年齡、性別等的差異,社會輿論也隨之表現出復雜的形態。

  社會輿論的接受、擴散與傳播的主要原因是,客觀上社會輿論代表瞭人們的傾向性意見與綜合觀點,輿論本身有其合理的一面;主觀上人們心裡早就潛伏著某種需要與願望,隻不過此種需要與願望還不很清楚,不很明確,隻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一旦遇到某種信息,就被喚醒進入意識領域,最後接受這種信息並形成初步輿論,進而迅速地擴散與傳播,成為社會輿論。輿論在傳播過程中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

  社會輿論是蘊藏在人們思想深處的共同心理傾向,無形無體,但卻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社會、群體、個人發生很大影響。輿論起著評論作用,可以成為一種社會心理壓力,約束人們的言論與行為,從而使輿論在轉變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道義影響。對於有一定社會地位、要求自己較嚴格的人尤其如此。正確的社會輿論可以鼓舞人心,打擊歪風邪氣,給人們以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