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傢對他們的研究主題所作的潛在知識假設。

  範式概念由美國科學史學傢T.S.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一書中首先使用。他把科學的發展過程分為前範式階段、範式階段、革命階段和新範式階段,並論證瞭新範式代替舊範式的革命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按照庫恩的論述,範式是由從事某種特定學科的科學傢們所共有的世界觀構成的。例如,I.牛頓物理學的世界觀是一種古典力學的範式,A.愛因斯坦物理學的世界觀是一種相對論的範式。這種廣義義地把人們共有的世界觀視為一種范式被稱為形而上學的范式。社會學傢R.W.弗裡德裡希按照這種見解把范式規定為一門學科具有的關於其研究主題的基本意向和潛在的假定。根據這一見解,社會學范式包含社會學傢對他們所研究主題的基本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觀察和調查而對具體現象和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作為一種潛在的知識假設,社會學范式還包括社會學傢的基本價值前提,雖然這種基本價值前提並未言明,但它必然要影響到選擇什麼特定領域作為研究主題。

  關於社會學是一種范式還是多重范式的科學的問題,學術界目前尚有爭議。一種觀點傾向於認為社會學是一種范式的科學,例如在初創階段,大部分社會學傢對社會學研究主題持統一的見解,認為社區—社會、權威—權力、身份—階級、神聖—世俗、異化—進步是社會學研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美國社會學傢G.瑞澤爾則認為社會學是一門多重范式的科學。他區分瞭3種不同的基本范式:①社會事實范式。其古典樣本是É.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和《自殺論》(1897);研究主題是社會事實,即宏觀的社會結構和制度;使用的是問題調查法和歷史比較法;屬於這種范式的有結構功能論、沖突論,還有系統論和某些新馬克思主義流派。②社會界定范式。其經典樣本是M.韋伯論述社會行動的著作;研究旨趣在於通過主觀意義理解行動、互動及其所導致的後果;主要使用觀察法,輔之以問卷調查;屬於這種范式的有行動理論、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以及存在主義社會學等。③社會行動范式。其典型樣本是心理學傢B.F.斯金納的著作;研究主題集中在個體行為上,尤其關註誘發預期行為的報償和阻止非預期行為的懲罰;使用實驗方法;屬於這種范式的有行為主義社會學和交換論。

  瑞澤爾強調對上述3種范式作出區分,他預言未來可能會出現某種范式融合,但建立一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范式看來是不可能的。然而融合或和解的思想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想法,因為3種范式在社會學認識上都有其合理內容,又都有其偏頗和局限之處。在現階段,3種范式對社會學認識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不從每種范式中汲取有益的方面,社會現實的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