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系各組成部分或諸要素之間比較持久、穩定的相互聯繫模式。與社會結構和社會體系相對立的概念,是反映社會各個要素之間缺乏聯繫狀態的社會集合。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關於社會結構的觀點 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社會結構,是指社會各個基本活動領域,包括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之間相互聯繫的一般狀態,是對整體的社會體系的基本特徵和本質屬性的的靜態概括,是相對於社會變遷和社會過程而言的。在社會各種基本活動領域中,社會經濟結構對於社會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它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具有將其他社會領域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作用。其餘的部分是在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各種意識形態。上層建築領域的各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並對社會經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經濟結構。

  狹義的社會結構指由社會分化產生的各主要的社會地位群體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狀態。這類地位的群體主要有:階級、階層、種族、職業群體、宗教團體等。在階級社會中,階級結構是理解其他群體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階級關系決定著整體社會和各個社會群體的發展方向。

  西方社會學關於社會結構的觀點 西方社會學中致力於社會結構問題研究的流派主要有:結構功能主義、微觀結構主義、宏觀結構主義以及結構主義等。

  社會結構是結構功能主義的中心概念之一。結構功能主義把社會看作是各個行動者相互作用的體系,主張對這一體系從靜態和過程兩個角度進行研究。靜態的角度,即分析社會體系的結構;過程的角度,即分析社會體系的功能。他們認為,社會結構的最基本的分析單位,是行動者所處的地位和承擔的角色。他們把社會結構看作是各個地位、角色之間穩定的關系。承擔角色、參與互動的行動者認同於共同的價值規范體系,是社會結構得以建立和維持的前提。社會結構實質上是制約著特定類型角色互動的抽象規范模式。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結構與社會制度是等值的。結構功能主義把社會體系維持生存必須滿足的功能要求,作為確定結構要素的依據。那些滿足某項功能要求的特定部分,被看作是該社會體系的功能性亞體系。社會體系正是靠著若幹功能性亞體系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關系維持其存在的。在此基礎上,結構功能主義發展瞭關於社會結構層次性的觀點,當亞體系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其內部又會依同樣的功能要求分化為相互區別和相互獨立的更低層次的亞體系。結構功能分析的基本任務是識別社會體系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解釋由亞體系之間關系構成的社會結構是如何滿足社會體系所提出的這些功能要求的。結構功能主義由於過分強調價值的一致性,誇大瞭亞體系之間的結構整合性,忽視瞭社會結構的沖突方面而受到批評。

  微觀結構主義關於對社會結構的理解,綜合瞭符號互動論、現象學及民俗學方法論的一些觀點,對社會結構的形成基礎即微觀互動過程給予極大的關註。它反對結構功能主義關於限制和約束個人選擇的文化協調方式的觀點,諸如規范、價值體系、角色期待等,而強調個人在互動過程中構建社會關系的能動過程。依照微觀結構主義的看法,社會結構不是社會均衡的基礎,不具有恒定、實在的性質,它對社會過程不起決定性的影響。相反,社會結構是流動易變的,具有思維抽象的性質,是受參與互動的行動者以及特定的互動情景影響的變量,是行動者依照以往經驗建立的、用以把握互動情景的認識論工具。從這一立場出發,微觀結構主義致力於揭示行動者對互動情景的主觀理解,以及這種理解對進一步互動所產生的影響。這一學派在闡述社會結構的形成及其變化過程時經常使用的概念有:個人資源(經驗、知識、個性、情感)及其差異、情景定義、選擇、互動儀式、交往密度、溝通網絡、符號、意義,等等。

  宏觀結構主義繼承瞭早期社會學的有關理論傳統,主要是K.馬克思、H.斯賓塞、É.迪爾凱姆、G.齊美爾等人的有關理論觀點。在概念的理解上,它反對結構功能主義用社會文化定義社會結構的作法,認為社會結構具有客觀性質,獨立於文化范疇;同時,它不主張像微觀結構主義那樣,在人際互動的微觀層次上闡釋社會結構概念。宏觀結構主義的理論目標在於說明決定社會宏觀結構的基本因素,確定社會的宏觀結構狀態,解釋社會宏觀結構對基本社會過程,如群體之間的交往、社會整合及社會沖突的影響。宏觀結構主義用社會成員在宏觀社會地位空間的分佈狀態來定義社會結構,在刻畫這種分佈狀態時經常使用的概念有:人口規模、社會地位及其分化、社會地位之間的異質性及不平等性、各地位群體之間的關聯程度、群體內與群體間的交往率、社會流動、社會整合,等等。

  人類學中的結構主義代表著不同於上述社會學結構分析的另一傾向。結構主義認為,社會關系結構是思想深層結構的表層顯現或復制。因此,結構分析的任務不是確立社會的各個結構要素和闡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是透過表層結構從各種復雜的行為、感情、信仰中發現和"破譯"起支配作用的“一般原則”或“內在編碼”,這些原則和編碼是對各種復雜的社會生活現象的邏輯性解釋和模式,它是建立在人腦的生物化學基礎之上。這種觀點具有還原論的傾向和神秘主義色彩,受到瞭許多人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