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流派之一。產生於50年代末期的美國。交換理論最初是針對結構功能主義提出的,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和心理還原主義的傾向。它強調對人和人的心理動機的研究,批判那種隻從宏觀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或抽象的社會角色上去研究社會的作法;在方法論上宣導個人是社會學研究的根本原則;認為人類的相互交往和社會聯合是一種相互的交換過程。這是對美國心理學傢B.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功能主義的文化人類學和功利主義的經濟學的全面綜合。

  社會交換論的基本研究范疇和概念包括價值、最優原則、投資、獎勵、代價、公平和正義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傢G.C.霍曼斯、P.M.佈勞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換理論的創始人。他提出瞭一組普遍性命題:①成功命題。一個人的某種行為能得到相應的獎賞,他就會重復這一行動;某一行動獲得獎賞愈多,重復活動的頻率也隨之增多;獲得的獎賞愈快,重復活動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題。相同的刺激可能會帶來相同或相似性行為。如某人過去在某種情況下的活動得到瞭獎賞或懲罰,而在出現相同的情況時,他就會重復或不再重復此種活動。③價值命題。如果某種行為的後果對一個人越有價值,那麼,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復同樣的行動。④剝奪與滿足命題。某人(或團體)重復獲得相同獎賞的次數愈多,那麼,這一獎賞對該人(或團體)的價值就愈小。⑤攻擊與贊同命題。該命題包括兩方面:一是當個人的行動沒有得到期待的獎賞或者受到瞭未曾預料到的懲罰時,就可能產生憤怒的情緒,從而出現攻擊性行為;二是當個人的行動得到預期的獎賞,甚至超過期待值,或者沒有遭到預期的懲罰時,他就會高興,就會贊同這種行為。霍曼斯將5個命題看成是一組“命題系列”,強調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性,並認為隻要將5個命題綜合起來,就能夠解釋一切社會行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義、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由於每個人都想在交換中獲取最大利益,結果使交換行為本身變成一種相對的得與失。對個人來說,投資的大小與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佈的。

  佈勞的交換理論是從社會結構的原則出發考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換過程,其理論目標既想克服功能主義忽視研究人的理論缺陷,又想彌補霍曼斯理論隻局限於微觀層次方面的不足。佈勞的理論方法是從描述交換過程及其在微觀層次上的影響開始,再從群體層次上升到制度與社會的宏觀層次。他認為,社會交換關系存在於關系密切的群體或社區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社會交換是一種有限的活動,它指個人為瞭獲取回報而又真正得到回報的自願性活動。佈勞還區分瞭經濟交換與社會交換、內在獎賞和外在獎賞的差別,引入瞭權力、權威、規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換理論在更大的范圍內解釋社會現象。佈勞的社會交換理論從微觀到宏觀,系統地追溯瞭交換現象的各種發展過程及其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歸納過程取向的社會結構理論。

  繼佈勞之後,對交換理論作出重要貢獻的還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運用嚴密的數理模型和網絡分析,闡述社會結構及其變化、社會交換的基本動因和制度化過程,在方法論上進一步充實瞭交換理論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