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和社會解決並預防社會成員因缺乏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社會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社會問題的一項專門事業和一門學科。它的性能是通過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調整社會關係,改善社會制度,推進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世界各國對社會工作概念的界說紛繁,較具代表性的定義有:①個人扶助社會貧困者與不幸者的專門事業。②政府、社團為解決社會上失業、貧困、疾病、衰老、孤苦、身心障礙、精神病患及其他問題而進行的有組織的活動。③政府、社團為全體社會成員改善生活而舉辦的專業服務。

  起源與形成 存在3種不同的觀點:①多數人認為淵源於中世紀教會舉辦的慈善事業,形成於資本主義時期。②有人認為起源於個人與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就會形成問題,就有社會工作。③還有人認為有人類社會就有社會問題,也就有社會工作。

  思想萌芽 人類在原始社會,很多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各種社會關系主要靠習俗來調節。這個時期,隻有樸素的社會自治性事務,沒有專門的社會工作。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階級剝削和壓迫造成各種社會問題。剝削階級最初采取壓制手段,如對流浪、乞討者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罰,或對社會問題不聞不問,任其蔓延泛濫。後來雖然規定一些解決的辦法,卻很少實行。勞動群眾憧憬一個各種社會問題能得到圓滿解決的社會。古代的一些思想傢反映瞭他們的這種願望。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傢提出“大同”思想。《禮記·禮運》中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記載。墨傢提出“兼愛”思想,主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墨子·尚賢下》)。法傢提出“實利”思想,主張調節貧富懸殊,富民以富國,實行老老、慈幼、恤孤、養疾、合獨、問疾、通窮、振困、接絕等“九惠之教”(《管子·入國》)。道傢提出“無為”思想,反對上“多為”,主張下“有為”(《莊子》),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樂其俗”(《老子》)為理想社會之內容。

  西方古希臘的“幸福論”認為,幸福是與別人共享而得來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窮人,就要為窮人提供財富,使窮人有機會獲得幸福。古羅馬提倡宗教責任觀,認為富人為窮人解除痛苦,是教義中所包含的一種責任,要使受救濟的窮人不因此喪失尊嚴,而富人則因此愈顯尊貴。希伯萊人認為,人們公平地享有社會物質財富,是一種正義的觀念。公正就是個人按其功勞獲得應有的財富,每個人都應公平地享有社會財富。這些在當時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和思想,包含瞭不同動機的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的思想萌芽。

  慈善事業的出現 在奴隸社會後期和封建社會,由於奴隸和農奴反抗奴隸主和封建主的鬥爭加劇,使剝削者、統治者意識到單靠鎮壓不足以維護其統治和社會生產,應輔之以對窮苦人的恩賜性救濟施舍。一些社會人士出於對弱者、不幸者的同情憐憫心理,或從不同的宗教觀念出發,舉辦各種不同的慈善事業。這項事業起源於奴隸社會,興盛於封建社會,殘存於資本主義社會。

  中國的慈善事業起於周朝。《周禮·司徒》記載,“以保息六養萬民”,即慈幼、養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荒政”(實行災民救濟)措施亦從周朝開始。歷史上慈善事業有5種類型:①官辦的慈善事業。如乞丐收容所、瘋人院、濟良所(收容妓女)、感化院(改造罪犯)、殘廢人習藝場等。②宗教團體辦的慈善事業。如由基督教、天主教教會主辦的孤兒院、育嬰堂,由佛教徒主辦的“中國紅卐學會”所進行的救濟事業。③同鄉會館辦的慈善事業。主要管理外地到京城應考或辦事者的食宿生活,資助因貧困而流落京城或其他城市的同籍人返鄉,為客死異域的同籍人募捐集資施棺殯葬。④宗法性的慈善事業。由祠堂宗廟救濟貧窮族人,開辦義學,資助辦理婚姻喪葬,等等。⑤私人辦的慈善事業。多數為地主、官僚、富商集資舉辦的善堂、山莊等救濟機構的業務。中國近代慈善事業甚多,有的全國性慈善團體,在各地設立四五百個分會,發展幾十萬會員,於各大城市舉辦養老院、殘廢院、教養院、醫院、學校。一些國外的宗教團體也在中國許多地方建立各類慈善機構和設施。

  西方國傢的慈善事業最初主要是由教會發起或舉辦的。宗教規定救助貧民,認為教士保護孤兒,照顧寡婦,幫助老弱病殘,既是教會本身的義務,也是死後免遭天譴而使靈魂得救的方法。

  16世紀,英國亨利八世開始規定征收救濟品,由地方政府分發救濟貧民。伊麗莎白女王於1601年制定濟貧法,規定政府利用稅收舉辦公共救濟事業,確定教區為所在地之居民充實救濟經費,為不能工作的人和兒童準備糧食,為體力健全的人準備工作,救濟無力自理生活的人。德國於1788年開始實行漢堡制,將全市分為若幹區,分別對貧困者實施救濟,或介紹職業、醫療疾病等,並設中央辦事機構,總管全市救貧行政事務。1852年開始實行愛爾伯福制,對漢堡制加以修改完善,各區再分段,負責對段內的貧民進行經常性調查,按需給以補助,並辦理職業介紹,以及對遊民進行管理訓練等。各市設有全市性的賑濟組織。在此期間,歐洲其他國傢和美國的各類慈善組織相繼成立。英國於1869年在倫敦成立慈善組織會社,其他城市相繼仿效,接著擴展到瞭美國。

  社會工作的產生 慈善事業開始向社會工作轉變,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之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加深瞭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農民破產、工人失業、貧窮、流浪、盜竊、賣淫、賭博等社會問題日益增多,社會本身已提出對治理這些病態現象的責任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單靠慈善事業顯然不能適應客觀要求,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1862年英國社會人士組成的倫敦賑濟會,超出瞭純粹個人慈善的范圍,擺脫瞭傳統宗教的施舍觀念。他們與其他一些民間慈善機構共同考慮通過專業教育,建立專業體制。其後,美、英、德、法等國由舉辦慈善學校進而創建社會工作專門學校,成為慈善事業轉變為專業社會工作的標志。這一轉變在本質上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實踐為基礎的。英、美等國的睦鄰組織運動,德國俾斯麥社會保險制度的推出,美國羅斯福“新政”的社會安全法案的頒行,英國貝弗裡奇社會保障計劃的實施和推廣,促進瞭社會工作的擴展和發達。

  社會工作對於慈善事業來說,是社會文明的更大進步。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思想,既包含瞭社會救濟事業,又包括瞭更富有積極意義的社會福利事業,非但有各種補救性的援助措施,還發展瞭改善社會生活、預防社會問題的專門技術和專業管理方法。社會工作雖然起始於資本主義社會,但它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產物和文明歷史中帶有規律性的現象,是人類社會管理的一大進步,為不同制度的社會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積累瞭經驗。

  歷史發展 社會工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各國的社會工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傢具有更多的差異性。

  中國的社會工作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開展瞭醫藥、衣物救助和生活服務,以後傳播到上海、福州、廣州、重慶、安慶等地醫院和福利機關。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除直接舉辦少數社會事業外,主要是監督和管理私人辦理的福利事業。同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開展瞭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民工動員、支援前線、社會教育、社會改造、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進行瞭大量的戰地服務、救濟難民、救亡宣傳、慰問將士等方面的工作。一些進步組織如“保衛中國同盟”、“中國福利會”的社會工作十分活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區救濟總會和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共同接受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募集的大批救濟物資,分別在所管轄的地區進行瞭大量的救濟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社會工作學的研究和教學雖然停止瞭近30年,但是,中國社會工作在完成民主革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實踐從未間斷。194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取締存在瞭幾千年的娼妓、流氓等遊民活動,先後封閉瞭全國所有的妓院,瓦解瞭全國的流氓遊民組織據點,在各地設立920所生產教養院,廣泛開展瞭收容、救濟、改造妓女和流氓等遊民的工作。從1951~1953年,44萬餘名集中起來的妓女、流氓等遊民,全部被改造成為新人,並得到安置。人民政府在全國城鄉普遍開展禁煙禁毒的群眾性運動,封閉煙館,禁止種植鴉片,收繳毒品,組織吸毒者戒煙,在3年內各地400萬吸毒者陸續戒絕。人民政府開展對革命烈士及其傢屬、革命軍人傢屬、革命殘廢軍人、犧牲病故軍人、傷亡的工作人員和民兵、民工等,分別給予表揚、撫恤、優待等活動,開展對復員軍人的安置和群眾性的擁軍優屬工作。同時,擔負瞭繁重的救災任務,遣送、安置城市中的災民、難民,對城鄉貧民開展社會救濟、以工代賑、生產自救等工作;整頓、調整、改造瞭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1600多個救濟福利團體和419所舊慈善機構,把它們納入社會主義社會工作的軌道。1951年公佈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創建瞭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制度,頒佈瞭一系列方針政策,開展瞭多項職工福利工作。以城市的區、街、居民委員會和農村的鄉、鎮、村為基層社區,開展瞭各項社會服務。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後,社會工作具有建設性的特色,更多地發揮出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功能。突出的表現是依靠國傢和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在各地普遍開展多種社會福利事業。城市原有的各類生產教養院,在基本完成解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遺留的社會問題的歷史任務以後,分別改為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院和精神病福利院。以安置殘疾人就業為任務的各類社會福利生產單位,在城市組織生產自救的基礎上得到瞭普遍的發展。農村廣泛地對鰥寡孤殘實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燒、兒童保教或老人保葬)的福利制度。城鄉的優撫安置、防災救災、社會救濟、婚俗改革、民間糾紛調解,對流浪人員的收容、遣送、安置等工作,既提供生活保障和福利服務,又倡導優良社會風尚,促進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保險經過統一規定退休、退職辦法,整頓勞保醫療制度,規定精簡職工保險待遇,規定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等幾方面的措施,得到瞭改進與發展。

  70年代末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社會工作也相應地進行瞭改革與創新,集中表現為以多種社會服務的形式結合成社會工作的有機整體結構。主要內容有:70年代興起的以個案工作為形式的扶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瞭社會救濟;到80年代,形成瞭一種新的格局,即以社區發展為主要形式,結合有關部門、團體包幹負責支援的形式,對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瘠山區和其他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與個體的扶貧相結合。社會福利由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開始擴展為全市、全區、全鄉的社會福利網絡;或以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社會福利企業、各類扶貧經濟實體和群眾性自治組織為依托的社會福利網絡,開展多項目、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通過基層政權組織和群眾性自治組織,宣傳貫徹國傢的憲法、法律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組織城鄉居民制訂鄉規民約、街規民約,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廣泛開展群眾性的包戶服務活動;社區服務在全國城市普遍地發展起來。優撫安置工作在實現制度化的基礎上,開展瞭群眾性的軍人傢屬服務、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單位和培養、使用軍地兩用人才等方面的創造性活動。救災工作與扶貧工作相結合,有災救災,無災扶貧,增強人民自身的抗災能力;農村的互助儲金會在全國普遍推廣;發達地區的救災工作與社會保險相結合,逐步往保險方向發展。社會保險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適應多種組織形式和多種用工制度,建立瞭待業保險等制度;有些市采取瞭全市退休費統籌等措施,顯示出社會保障實現社會化管理與單位管理相結合,以社會化管理為主的方向。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不高,實施范圍不廣,與國情、國力和現代化要求不適應等問題,正在改革中逐步解決。

  蘇聯、東歐國傢的社會工作 蘇聯十月革命後,開創瞭社會主義的社會工作。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1917年11月即發出通告,規定國傢供給勞動者和為國傢作出貢獻的戰爭殘疾者的養老退休金和殘廢撫恤費;戰爭殘疾者和為蘇維埃政權而戰鬥陣亡戰士的傢庭受到特別的關註與幫助,政府和社會保障他們的物質生活,幫助他們掌握技術並獲得職業;政府改組舊的並建立新的實施社會工作的機構。同時,廣泛開展兒童、婦女、公共娛樂、農工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普遍社會教育、醫藥和法律顧問社會化、婚姻事務和節育指導、城市鄉村化和鄉村城市化等方面的社會工作。20年代中期基本消除瞭失業、流浪、無傢可歸等現象。50年代末期以後在恢復社會學的基礎上,開展瞭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研究、思想教育工作的社會學研究等,在實踐中擴展瞭社會工作的領域,包括提高人民的物質福利水平,改進社會保障與衛生保健,調節婚姻傢庭關系和民族關系,組織人民參加社會生活、社會事務的管理等。70年代以後,蘇聯通過1977年補充的新憲法,進一步健全工人、職員和集體農莊莊員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國傢和集體農莊向年老、殘廢和失去供養依靠的人提供贍養金,政府對暫時喪失勞動能力者提供補助費,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公民安排工作,關心年老公民和殘疾者,為他們提供全部或部分免費的療養券和休養券。社會福利工作也廣泛開展,如建立養老院、精神病院和兒童寄養院;對殘疾人進行職業教育,並為他們提供職業;為殘疾人提供醫療和生活等方面的服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東部和中部的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南斯拉夫逐步建立起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的宗旨是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需要,保護勞動者的健康,維持其工作能力。社會保險是國傢性質的,多數國傢用國傢和社會經費給老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者提供養老金、殘廢金、各種補助費及其他形式的社會幫助和社會服務。

  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組成。多數國傢對實施這些制度的社會工作實行集中管理,由政府部門和工會等社會團體分工負責。南斯拉夫聯邦政府把社會保障方面的社會工作下放到公社,聯邦政府主要管社會立法。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不平衡,大都出現社會保險經費入不敷出,國傢補貼逐年增加,財政負擔日益沉重等問題,正在通過體制改革,找出路扭轉這種局面。

  西方國傢的社會工作 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專業後,西方的社會工作經歷瞭成長、發展的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傢采用“心理暨社會性診斷治療”,促進瞭社會工作專業化。由於這項專業當時主要是服務於不幸者或有困難的傢庭,故30年代以前的社會工作大多是指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在社會工作形成之際即已存在,但發展緩慢。3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瞭社區工作(社區組織、社區發展與社區服務)。社會團體工作在社會工作方法中的地位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由一般娛樂性的團體發展到教育性的團體,進而發展為治療性的團體。社會人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社區工作是西方社會工作的三大傳統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發達國傢出現相對的經濟繁榮,同時失業人口增長,犯罪案件增加,社會秩序混亂,因而社會工作由30年代末40年代初註重解決個人、群體問題轉向關註廣泛的社會問題,開展瞭涉及社會生活多方面的社會工作。自1948年英國首相G.艾德禮宣佈建成瞭“福利國傢”以後,“福利國傢”在資本主義世界廣為流行。瑞典、挪威和丹麥等國建立瞭程度更高的“福利國傢”。這些國傢的社會福利由政府負責,政府對失去生活來源或生活水平低於規定的最低標準的人提供津貼,保證大多數人的最低經濟要求和社會需要;同時,政府采取超出一般社會保障制度水平的福利措施,如對兒童免費提供培養、保健、教育服務,為社會成員的就業培訓承擔一定的費用和責任,等等。一些國傢根據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的“有效需求”論,把福利的發展當作資本主義經濟有機增長的主要部分;或根據A.C.皮古的“福利經濟學”,主張收入均等化,不增加國民收入總量而增進社會福利,建立一套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網。主要項目有醫療保險、養老金、失業補貼、傢庭補貼和工傷、殘廢、住房、教育等補貼或保險。一些國傢建立瞭體系完整、程度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而沒有采取“福利國傢”的模式。它們的福利保障費獨立於國傢財政和政府稅收之外,由企業主或地方政府負責,國傢隻是進行必要的補助和調節。

  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福利國傢”連續遭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生產發展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會保障負擔沉重,保險基金入不敷出。“福利國傢”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難以維持。為減輕壓力,英國把一些福利事業由國營改為私營;瑞典削減福利費的財政預算。“福利國傢”的制度和措施使人們滋長瞭依賴思想,傢庭關系解體,贍養功能減弱或喪失;其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社會精神生活方面的問題,顯出不適應世界進步發展潮流的缺陷。在西方國傢的社會工作普遍進行的改革中,一些“福利國傢”通過改革福利制度的結構和福利計劃,以及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等一系列措施,對其福利制度的缺陷有所彌補。

  性質和特點 不同社會制度的社會工作有歷史的、科學的共性,也有不同時代和國傢的特性。社會工作的狀況由一定的經濟、政治制度所決定,與科學、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密切聯系。

  共有的性質和功能 在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傢都會以必然或偶然的形式出現各種自然禍害和事故性災難。在一定的經濟、政治變遷中出現的矛盾,和在一定的教育、科學、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問題,也普遍存在於不同制度的社會之中。這就決定瞭社會工作在不同制度的社會中有著它的共同性,主要表現在:①服務性。對遭受各種困難和不幸的人進行幫助,保障他們基本生活的需要,使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在力量,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具有為社會整體和社會成員服務的功能。②穩定性。它是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機制的一部分。通過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以及幫助社會成員恢復社會生活功能,發揮改善社會生活秩序,改進社會環境的功能。③發展性。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解決社會生活出現的一些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緩解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同時參與開發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物質基礎現代化與社會化,為發展生產力服務。④調節性。即在社會運行的控制機制中具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功能。對社會運行過程中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出現的一些矛盾問題,社會工作通過調整社會關系,加強社會行政管理,參與和協理解決有關的一些矛盾問題,從中發揮出調節的功能。

  不同制度下社會工作的不同本質特點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工作主要區別有:①經濟基礎不同。社會主義的社會工作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社會處於由有剝削階級轉變為無剝削階級、並逐步實現無階級的長期歷史過程,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是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自我完善服務。基本特點是,在國傢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基層和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工作。資本主義的社會工作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許多國傢的社會工作由政府管理,但在不同程度上帶有“私人性”、“分散性”、“宗教性”等特點。社會工作不論由政府部門、政界人物、社會活動傢,還是由工商企業資本傢、教會等舉辦或支持,大都最終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本質特征。②指導思想不同。社會主義社會工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運用社會工作及相關學科的原理解決、預防社會問題,對人道主義賦予社會主義倫理觀念的新內容,體現出國傢和社會對人民權利、利益的尊重和關懷,以及絕大多數人民對共同利益的關心,人民之間真誠的相互尊重、愛護。資本主義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多元化,有現代民主和社會哲理在社會組織中的原理原則,有以社會與道德哲學為哲理基礎,即人道主義所顯示的人的價值、自尊、自律、正義、平等、社會責任、自我實現,有“愛”和“宗教哲學”,等等。③目的、目標不同。社會主義社會工作的目標是消除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功能與關系失調造成的物質與精神方面的障礙,目的在於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以實現社會主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原則。資本主義社會工作的目標是幫助社會上受到損害的個人、傢庭、社區和其他社會群體。為他們創造條件,恢復和改善其社會功能,使他們免於破產;最終目的在於通過提高生活福利,緩和勞資矛盾和階級鬥爭,刺激生產與經濟的發展,維護資本主義秩序。④特色、作用不同。社會主義的社會工作具有提高物質福利與加強精神文明、民主建設相結合的特色,能提高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個方面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工作的特色是提高社會福利的服務水平,解決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勞動人民絕對貧困化和貧富懸殊的擴大,延緩資本主義的衰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社會工作專業學科的應用性與綜合性 19世紀末期,歐洲和美國慈善事業機構所積累的經驗,以及西方一些國傢社會學工作者運用社會學理論,對貧窮、犯罪等問題所進行的研究,已粗具規模,並已逐步構成一個知識體系。1917年美國M.E.裡士滿著《社會診斷》一書,把社會工作作為一套獨立的助人知識和技術來闡述,成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科的創始。30年代以後,社會工作發展瞭比較完整的專業方法、技術,粗具學科規模,屬應用社會學范圍之內。50年代以後,社會工作的實踐領域和教育研究范圍不斷拓展,各國社會工作的內容日益豐富,專業知識結構漸趨完善;社會工作較普遍地實現瞭專業化,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專業體制和學科體系,強調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為恢復和增強人們的社會生活功能服務。70年代以後,社會工作最終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以研究社會問題的規律性,探索解決和預防的辦法、措施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社會生活方式、社會行為規范、社會調節控制諸多方面為研究領域。在一些國傢和地區,社會工作學逐漸從社會學的體系內分離出來,吸取和融合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形成一門與社會學並列的綜合性應用學科;一些國傢仍把社會工作專業學科包含在社會學體系之中。

  社會工作學的綜合性、應用性表現為:主要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的發生、發展,探究解決、預防的辦法,同時應用法學、經濟學、政治學、行政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科學、人類學和科學技術的有關知識,以適應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能。

  內容、形式、方法和實施 由於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社會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方法、實施也不斷發展和變化。

  內容 主要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社會教育、社會風俗改造、基層社會群眾自治等方面。歷史上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等名稱多有混淆,至今沒有規范化的界說。許多西方國傢把社會福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使社會福利(有的稱公共福利)成為社會工作中最廣泛的一個概念,包括瞭全面的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為其中的一部分,由社會救濟的大部分工作發展演變而成。許多國傢以社會保障為總體制度(有的又稱社會安全制度),比較普遍地包括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救濟等工作,有的也包括社會福利。很多國傢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概念同時並存,在使用上沒有嚴格的區分。國際上所流行的社會福利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福利指一切改善、提高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措施,是一個普遍性的、高低層次兼備的概念,其中包括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必要補償的社會保障,以及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狹義的社會福利主要指為無傢可歸、無依無靠、有生理缺陷或其他特殊困難者,提供生活的保證。一些國傢把它納入社會保障范圍之中。與社會保障概念並列使用的主要指廣義的社會福利。

  方法與形式 西方國傢形成的社會工作學科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方法和比較完整的知識、技術體系。主要有: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有人稱這些為直接服務的或傳統的社會工作方法;社會立法、社會政策、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研究、社會工作咨詢等,有人稱這些為間接服務的社會工作方法。70年代開始,社會工作方法向綜合運用方向發展。在中國的社會工作實踐中,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經常結合運用。社會團體工作在這種結合的機制中,超出瞭“方法”的含義和作用,成為同政府和群眾一起進行各項社會工作的主體,或作為社會工作的一種基本形式。社區工作亦超出瞭“方法”因素的意義,而成為各項社會工作內容和多種社會工作形式綜合實現的依托或主體。在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中,都有社會個案工作的運用。社會工作立法、社會工作政策、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等都是互相聯系、不可或缺的基本形式。

  社會工作實施 指社會工作的專業內容、形式、方法的知識和技術,運用於社會福利保障、社會風俗改造、社會基層管理等主要專門領域及其他領域,較普遍的有:①工業社會工作。主要在工商企業或其他工商機構中解決有關勞工福利、職業保障及其他有關問題。此項工作在社會主義社會一般納入工會工作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大都存在於工會工作之外。②農村社會工作。較工業社會工作發展為晚。它主要針對農村的社會生活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沖擊而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開展各項社會服務和有關的社會發展等工作。③傢庭社會工作。它為傢庭提供多種內容的社會服務,以促進傢庭關系的協調,強化傢庭功能;幫助傢庭成員健全本身機能,使之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與變化。④學校社會工作。通過專業性的服務,協助學校改善學習環境,解決教育過程中的有關社會問題;協助學校完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正常成長;引導學生發揮蘊藏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幫助少數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克服障礙和挖掘潛能,自礪成才。⑤醫療社會工作。一般指運用於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等方面的社會福利服務。具體指醫院和診所的社會服務,衛生行政和公共衛生設施內的社會服務,以及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衛生機構的社會服務。⑥軍隊社會工作。主要為軍人、軍人傢屬、退役軍人和在部隊駐地社區開展各項專業服務,包括福利保障、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心理衛生服務和建立教育設施、醫療設施等方面;在軍隊和地方之間調整關系、組織合作。中國軍隊社會工作的主要部分單獨列為優撫安置工作,受到國傢和社會的重視。

  社會工作教育 旨在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加強社會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基本職能是培養善於助人、能夠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的人才。它具有同專業學科性質相一致的綜合性。在社會工作實踐的基礎上,與專業學科互相結合,互相推動,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學科建設。

  教育的發展 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較早的是美國。1899年,紐約救貧協會創辦講習班,講授慈善學的應用。1904年改為紐約慈善學院。後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於1910年設置社會工作課程。1919年正式成立社會工作學院。20世紀初期,社會工作教育受到更多國傢的重視,英國利物浦大學於1903年開設社會服務課程。德國A.所羅門教授在此期間設班講授社會工作。20世紀中期以後,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到世界范圍。蘇聯建立瞭為數眾多的實際擔負社會工作教育的職業學校和培訓中心,註重培養實施社會保障的社會工作人員。中國從20年代初期開始,燕京大學等10餘所大學先後設立社會工作學系或開設社會工作課程。50年代初期曾中斷。80年代,社會工作教育得到恢復並逐步走向專業化軌道。北京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率先開設社會工作課程,其他一些院校也相繼設立。1986年,國傢教育委員會確定在高等院校設置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之後,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等設立瞭這一專業。民政部門建立瞭由10餘所高等院校、中等專科學校組成的實際社會工作教育系統。勞動、人事、司法、公安等部門和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等人民團體所屬院校也擔負起社會工作教育的任務。

  教育的層次 社會工作教育主要設有專修科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社區學院(大學或學校)的訓練和社會工作的再教育。學士班以下的培養目標為訓練從事各項實際工作的專業人才;碩士學位在發達國傢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學位,主要是培養社會工作行政的中級主管人員和教學人員,以及社會服務部門的主管或督導人員;博士學位設在實力雄厚的社會工作教育單位,培養目標是訓練高級行政與學術方面的社會工作人才,以擔任社會工作行政領導與社會工作的教學、研究任務。社區學院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傢建立起來的,美國有些社區大學以就業前的準備為主要目標,進行以“社會服務技術”為中心的教育訓練。一些國傢對獲得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的社會工作者進行不同形式的再教育,使他們的專業知識、理論和技術、技能不斷豐富和更新,以適應社會工作日益發展的需要。

  實施范圍 社會工作是一種現代化、社會化、國際化的職業,教育訓練的實施范圍與社會工作相一致,並有所擴大,除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優撫安置、社會救濟、社會教育、社會風俗改造、基層社會管理、社會群眾自治等方面外,還有勞動、人事、婚姻、傢庭、醫療、衛生、教育、學校、司法、公安、軍事、工廠、農村等領域。美國的醫學、教育、法律等系、科,都將社會工作列為副科。南非的護士科、系將社會工作列為必修課程。菲律賓的教師、護士教育訓練均設有社會工作課。以色列、委內瑞拉把社會工作擴展到軍事工作人員中去。泰國將社會工作介紹到佛教居士之中。一些國傢對在福利、衛生、教育和司法等部門擔任不同職務的社會工作者,分別規定需有社會工作專業的專修科畢業、大學畢業程度,或相應的碩士、博士學位。

  展望 當今的時代表現出和平與發展的特征,而人類生活卻處在一個動蕩變化的時期。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社會工作,具有不同的本質和特點,表現出明顯的區別和界限;同時又處於同一歷史時代,具有一些共同的任務和發展方向。時代正在促進社會工作立足於本國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工作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生活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不斷帶來新的社會工作任務。社會主義社會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面臨發展中所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所派生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加劇,將不斷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國際間的交互作用和沖突,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在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面,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一些新的社會問題。這些都將對不同社會及其成員的社會生活產生影響。這種紛繁復雜的局面,將促使社會工作日趨發達,要求不斷吸收具有時代性的專業知識,擴展工作范圍和豐富內容,使已有的技術和方法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社會工作方法體系。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同意中國人將危機一詞,視為危險的發生及機會的來臨”的觀點,對社會工作專業化持日趨成熟和新穎的看法。一些社會主義國傢的社會工作者認為,作為社會穩定發展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工作,將日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專業的發展趨勢 伴隨不同性質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實現工業化、社會化、現代化的進程而成長起來的社會工作專業,在國際社會的改革浪潮和現代化的世界潮流中,表現出社會服務、社會管理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總趨勢。西方一些國傢曾經提出“社會民主化”的觀點,以改變慈善事業在社會管理上不能適應時代潮流的落後狀態,並以政府的社會計劃方式,開展社會工作,提倡國民間互相合作的精神和充分發揮社會成員的能力,以擺脫“福利國傢”政策所帶來的社會管理上的困境。社會主義國傢則重視社會工作在形成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規范中所承擔的物質與精神方面的任務,在社會服務部門實行民主管理或人民自治,由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不同社會制度的社會工作專業,互相借鑒之處不斷增多。

  學科的發展方向 社會工作學科將與專業發展相適應,進一步朝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這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工作的研究和實施方面。社會主義國傢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的理論,從本國的特點出發,開展瞭多方面的實際的社會工作及其應用研究,具有實踐性和理論性、應用性和學術性相統一的特征。西方國傢的社會工作有不同學派,在理論觀點上以需要和實用為價值取向,在管理方法、技術上有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一些發達國傢的社會工作,在解決工業社會所產生的問題,進行社會控制,緩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相對穩定的過程中,獲得瞭一些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理論。其他一些國傢在社會工作實施中表現出理論與實踐在不同方面的結合。通過社會工作學者和專業人員的不斷探索、實踐,社會工作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和內容將日趨多樣化。同時,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學術進一步國際化,學科的實施效能將日益增強,學科的理論方法將日益完善。

  

參考書目

 盧謀華著:《民政工作專論》,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1988。

 廖榮利著:《社會工作學》,三民書局,臺北,1983。

 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圖書公司,臺北,1986。

 Rex A.Skidmore and Milton G. Thackeray,Introduction to Sociɑl Work,3rd Ed,New York,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