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人們的歸屬感對社會群體所作的一種劃分。內群體是指一個人經常參與的或在其間生活、或在其間工作、或在其間進行其他活動的群體。內群體又稱我們群體,簡稱我群。外群體是相對於內群體而言的,泛指內群體以外的所有群體。外群體又稱他們群體,簡稱他群。

  內群體與外群體這一對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傢W.G.薩姆納在《民俗論》(1906)一書裏提出來的。作者試圖用這對概念描述一個人的群體歸屬、群眾意識以及群眾對於個人的影響。

  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概念,明確地區分瞭我們和他們的界限。這種內外有別的觀念不僅內化在群體成員的心裡,而且有時通過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強調,如一個群體有自己的名稱、符號標志,或特殊的服飾、禮儀或習俗等等。社會學文獻使用內群體和外群體概念時,主要用來說明個人對於內群體的肯定和忠誠、對於外群體的排斥和疏遠的態度。

  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性質和范圍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在原始社會裡,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數目極為有限,性質單純。一個人所在的傢庭、氏族或部落屬於內群體,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則屬於外群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一個人參與的內群體的數量隨之增多,性質不完全局限於血緣的聯系或地域的聯系,而是逐步擴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娛樂和體育運動各個領域,從而形成業緣、社交、文體等多種類型的內群體。內群體和外群體的界限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個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體和內群體不時發生相互轉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