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哲學史傢湯用彤的著作。原為作者在北京大學等校授課講義,後經增訂,於1938年6月在長沙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1955年,對個別文字作瞭修改後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為紀念作者90誕辰,1983年收入《湯用彤論著集》中。

  全書內容,按時代先後敘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漢代之佛教”,共5章,首先對歷來“佛教入華諸傳說”,作瞭精細的考證。還論述瞭中國最早出現的譯本“四十二章經之性質”。對“漢代佛法之流佈”,也有扼要而全面的的敘述。第一部分重點總結漢代“佛道”的性質,說明當時的佛教信仰,如何被當作中國所謂“道術”的一種,而得以流傳。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佛教”,共15章。先著眼於三國時“佛教玄學之濫觴”,以及兩晉之際“名士”與“名僧”的交往。接著綜論魏晉佛法興起之原因,並詳述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兼及鳩摩羅什及其門下,包括對僧肇之學的評價。還分析瞭慧遠與道生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對南朝與北朝佛教的性質及其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以及其對隋唐佛教宗派的影響等均有論述。

  本書資料豐富,考訂精審,作者根據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以及各派思想的相互影響,著重闡明瞭發展線索,系統地闡明中國佛教思想不完全等同於印度佛教的信仰,中國佛學發展的道路,主要是受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支配和影響。此外,作者還依據充分可靠的歷史資料,推翻瞭在學術界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某些錯誤論斷。本書這些學術成就,受到普遍重視,在國內外學術界均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