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滉

  朝鮮李朝唯心主義哲學傢,朝鮮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初名瑞鴻,字景浩、季浩,號退溪、陶翁、退陶。朝鮮安東府禮安縣溫溪人。歷任禮曹判書、藝文館檢閱、公州判官、丹陽郡守、大司成、大提學等官職。由於目睹歷次“士禍”給士林帶來的災難難,他曾多次以體弱年老為借口,向國王上書請求退職。晚年定居故鄉,在退溪建立書院,從事教育和著書事業。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書節要》、《啟蒙傳疑》、《心經釋錄》、《天貧圖說》、《四端七情論》等。

  在哲學上,李滉既反對以徐敬德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又排斥佛教和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崇信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如果沒有“理”,便沒有天地和人類萬物,一切都將不存在。他承襲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前畢竟先有一個“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的觀點,將“理”看作為超自然、超時空的精神本體,而自然界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則是由“理”派生的,不過是“理”的表現而已。

  李滉反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信奉朱熹的“先知後行”說。但他又認為人有兩種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由“氣質”的“清濁”與“粹駁”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即“天理”、“知行”相兼的人屬於“上智”;“知足而行不足”的人則為“中人”;“知昧行惡”的人是“下愚”。李滉以此為李朝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辯護。同時,李滉認為人們雖然具有“氣質”之差距,但經過個人的不斷讀書和修養,差距可以縮小,亦能達到聖人的境地。

  李滉強調“天理”與“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人欲”,服從“天理”。在他看來,“四端、七情”與“天理、人欲”有所不同。“四端”就是“天理”,“七情”卻不盡同於“人欲”。因為“七情”包括為善為惡的兩種可能,而“人欲”則一定是“惡”的。“天理”和“人欲”是完全對立而不可並存的。讀書、修養的目的就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李滉的“理欲”觀反映瞭當時李朝封建當權者的思想和利益。

  李滉的哲學思想在朝鮮哲學史上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日本朱子學的發展也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