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亞裡斯多德的著作,西方第一部成體系的政治理論名著。全書共8卷,各卷寫成時間不一,由後人編纂而成。商務印書館於1965年出版瞭吳壽彭的中譯本。

  亞裡斯多德在書中探討瞭國傢的起源、本質、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論問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動物”,認為人按其本性必須結合成社團才能生存。先結為傢庭,再為村社,後為城邦,國傢即由此自然演化而來。國傢是最高的社團,它在本質上高於個人,目的是實現“最高的善”,完成成人的“本性”。他在書中強調法制的思想,認為隻有依靠合理的法律才能治好城邦。他還認為,奴隸主和奴隸、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人結合成社團過程中必然要產生的,所以奴隸制國傢是合乎自然的。奴隸是主人的工具、財產。但主人和奴隸有共同的利益,應該友愛相處。作者評述瞭各種奴隸制政體,並主張建立中等奴隸主階級執政的理想國傢,這樣的國傢規模不宜過大。實際上他所理想的國傢還是希臘奴隸制的城邦國傢。

  後來西方政治學的書籍中所用的一些基本范疇和闡述的一些思想,很多出自《政治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