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內,由於性別、學業程度、興趣愛好、角色扮演等方面彼此接近而形成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關係密切的人群。從群體結構特徵方面可將教育群體分為兩類:①正式組織,如教研組、學生會、班級等。它們具有比較固定的內部結構和明確的目標、任務、規範。②非正式組織,如教師或學生中的同輩群體或參照群體等。這些群體成員不很固定,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在共同的思想、志趣和彼此喜愛的基礎上,靠感情和一定的規範來維繫,對於群體成員的角色承擔、角色扮演、個人自我概念的保持和發展、對對待自我和對待他人的態度有重要的影響。教育群體還可以按其他標準進行分類,如按照學業程度可分為年級和班;按照活動內容可分為學習小組、科技小組、校內運動隊和文工團等;按照角色可分為教職員工和學生等。

  教育學和教育社會學都把教育群體作為研究內容,二者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教育學主要研究教育群體與教—學過程的關系;教育社會學則主要研究教育群體與社會化過程的關系、各類教育群體的結構和功能、群體成員的角色、群體內部及群體之間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相互作用、群體亞文化、群體的發展過程、群體對實現教育目標的影響等。

  教育社會學對教育群體的研究,最突出的是對班級的研究,即把班級作為一種微型社會系統,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研究:①班級的社會功能,包括社會化功能、選擇功能和照顧或保護學生的功能等。②班級系統中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班級內的小群體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實現班級目標的影響。③教師在班級系統中的作用,包括教師的權威、聲望、角色、領導方式等對於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有關班級系統的重要論述有T.帕森斯的《班級作為一種社會系統:它在美國社會中的幾項功能》(1959)、J.蓋策爾的《研究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課堂群體的概念框架》(197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