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與數量變化的分析。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社會學中的定量分析是與經驗性的社會研究一起發展起來的。經驗性的社會研究傳統中有兩個重要部分,一是有關國傢事物資料的搜集和量化,二是搜集與分析資料的技術的發展。在社會研究中,定量化的傳統一方面源於英國的“政治算術”,另一方面源於比利時和法國的道德統計學。前者是將描述統計用於國傢政策與行政工作,後者主要用於研究犯罪、自殺與非法法行為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定量研究主要是搜集與社會現象有關的實際數據的統計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調查與分析中引入瞭抽樣理論和統計檢驗理論,推廣瞭社會測量法並發展瞭交互分類技術,使定量分析取得瞭長足的進展,最終導致瞭社會統計學的創立。

  社會統計學是有關社會資料搜集、整理、分析和推論的一整套科學方法。它不僅包含全部抽樣理論、統計檢驗理論和大部分社會測量法,而且使分析技術獲得極大發展,主要是多變量統計分析技術的發展,如路徑分析、多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社會學傢發展瞭數理社會學。它的特點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分析與說明社會現象,例如:用馬爾可夫鏈模型分析代際間的社會流動;以對策理論為基礎的社會交往模型對團體結構與群體行動的力學分析;用矩陣理論進行的小群體結構與關系的分析;70年代後期利用協同學理論建立的反映社會突變現象的模型等。後者稱為定量社會學。

  社會統計學和數理社會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大大推動瞭社會學的定量分析,以致在有些國傢(如美國)的社會學研究中,如果忽視瞭數量分析,它的研究價值就難以被社會承認。美國有影響的學術刊物《美國社會學評論》和《美國社會學雜志》,在1940~1941年間刊登的文章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占53%,到瞭1965~1966年則達到85%。

  社會現象同自然現象一樣,具有質與量兩個方面的規定性,對社會現象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缺一不可。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精確與精細。但由於社會現象難於測量,對它的量化過程有著與自然現象不同的特點。對它的定量分析充滿困難,單純的定量研究有時很可能將人們引入歧途。數學方法在社會研究中應用的擴大,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滲透,給社會學的定量分析開辟瞭廣闊前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完美結合是社會學研究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