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宋代名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朝進士;曾任州、縣官,後來做到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禦史中丞、樞密副使。為瞭挽救當時日趨衰弱的封建統治,他主張對外嚴修武備,精選將才才,招募義勇,廣儲糧食,以抵禦外侮;對內抑制宦戚特權,選用賢俊,廣開言路,整飭吏治,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法律思想上,他強調立法必須公私兩便,既要對國傢有利,又要對老百姓無害。反對隨意變更法令,要使“法存畫一,國有常格”。他主張務德慎刑,明正賞罰,朝廷要用道德和恩澤感化被統治者,不要“小過必察而大罪不訶”。為此一面要嚴禁對案件拖延不決,對輕微的犯罪要準許其改過自新,另一面要嚴懲重大的犯罪特別是官吏犯罪,不予輕貸。在審判實踐中,他嚴格執法,鐵面無私。“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的一個舅父犯瞭罪,他照樣依法鞭撻,使親戚故舊都不敢為非作歹。為瞭減輕百姓訟累和便於發現冤抑,他打破告狀不準進入中庭的舊辦法,命令大開正門,讓告狀的人直接入內陳述曲直。由於他剛直不阿,明察善斷,敢於摧折權貴,為民伸雪冤抑,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稱頌不衰。人民群眾稱之為“包青天”、“閻羅包老”,編瞭不少文藝作品頌揚他。

  包拯的門人張田編有《包拯奏議》10卷行世。1963年,中華書局根據明朝初年該書的內閣藏本,加以校訂、增補,並收入有關包拯事跡及該書舊刻序跋等參考資料,匯輯為《包拯集》重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