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表示懷疑的哲學學說。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所懷疑的具體物件有所不同,哲學史上不同時期的懷疑論各有其特點,曾起過不同的作用。

  古代和中世紀的懷疑論 古希臘羅馬哲學中懷疑論思想的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①早期懷疑論。古希臘哲學傢皮浪被認為是懷疑論的創立者。皮浪認為事物是不可認識的,因為對每一事物都可以有兩種相互排斥的意見;既然人們什什麼也不能確定,就應放棄判斷,放棄認識。徹底的懷疑論者甚至對任何事情都不作肯定的回答,他們對現實生活漠不關心,以求得精神安寧。皮浪的學生蒂蒙(前320~前230)記錄瞭他老師的觀點,但隻有片斷流傳下來。古代懷疑論者認為隻能說一個對象顯現為白的或黑的,而不能說它是白的或黑的。蒂蒙說:“我不說蜜是甜的;我隻是承認,蜜看起來好象是甜的。”蒂蒙以後懷疑學派合並到柏拉圖的學園中。②中期學園派的懷疑論。代表人有阿爾克西勞(前315~前241)。他以證明和反證每一論題的論辯術來教誨學生,認為感覺往往欺騙人們,理想的態度應對形而上學問題不作判斷。他的後繼者,居勒尼的卡爾內亞德(前213~前128)認為,我們不能指出感覺是否為實在對象的真實模寫,因為我們沒有同它相比的對象;雖然我們沒有認識事物本性的標準,但明晰而鮮明的知覺可引導我們有把握采取實際的行為;聰明人根據這種或然的程度接受某一觀念,但他永遠銘記,最大程度的或然性並不保證是真理。③晚期懷疑論。來自諾薩斯的克裡特人愛內西德謨(約前1 世紀)是懷疑派的復興者。他拋開瞭卡爾內亞德所宣揚的或然性學說,回復到皮浪主義的最初形式。他在介紹皮浪學說的著作中列舉瞭10個論式,從判斷的主體、被判斷的東西、主體與對象的關系3個方面申述必須放棄判斷的理由。這些論式是:①動物機體的差異性,使不同生物對同一對象可以產生快樂或痛苦、有利或有害等不同的感覺;②各人身體狀況的差異使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感覺;③各種感覺器官之間在構造上的差異造成對事物的印象不同;④感覺受到主體自身內部不同狀況的影響;⑤從不同的位置和距離觀察事物,其結果不同;⑥任何東西都必須通過中介才能進入感官,因而感覺總是混雜別的東西;⑦事物因數量和結合狀況不同而表現出不同形式;⑧一切知識都是有關事物之間或事物與人們之間關系的知識,並非事物本身的知識;⑨由於對事物的常見或罕見而改變對它的判斷;⑩在不同國傢,人們的風俗、習慣、法律不同。這些論式把認識的相對性加以絕對化,它們都偏重感性方面。愛內西德謨的追隨者塞克斯都·恩披裡柯著重從理性方面提出瞭後期懷疑論的5個論式,例如,人的各種感覺互相矛盾,各種思想互相矛盾,感覺又與思想互相矛盾;不同的哲學傢的意見互相沖突,所謂的公理隻是假設,其反面同樣是可能的,因此真理是得不到的,等等。懷疑論者認為,既然一切認識都是不可能的,隻好放棄一切判斷,這樣就排除瞭疑惑,避免瞭爭辯,從而達到心靈的寧靜。古代懷疑論揭示瞭人們認識中的矛盾,批判獨斷論,在認識史上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它反對唯物主義,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否定科學知識,實際上為宗教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傳播提供瞭條件,反映瞭腐朽的奴隸主階級的沒落情緒。

  文藝復興時期的懷疑論 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的D.愛拉斯謨,特別是法國的M.E.de蒙臺涅等,對教會和經院哲學所宣揚的各種教條采取瞭懷疑論態度。這個時期的懷疑論者所懷疑的對象,一般說來,不是理性而是信仰,他們力圖把理性和信仰分開,使理性研究現實世界,為新科學的產生掃清道路。

  近現代的懷疑論 17世紀末,法國哲學傢P.貝勒繼承瞭文藝復興時期的懷疑論,進一步用懷疑論反對宗教和為宗教信仰提供理論支柱的舊形而上學,從而為法國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打下瞭基礎。18世紀的英國哲學傢D.休謨則提出瞭另一種形式的懷疑論。他認為,人們根本無法證明知覺是由外物引起的,還是由某種精神,或者由人們根本不知道的其他東西引起的,建立在因果關系上的關於事實的知識沒有確定性。德國哲學傢I.康德為人的認識能力劃定界限,否定人能夠認識物自體。他這種觀點也可稱作懷疑論。休謨和康德的懷疑論就是不可知論。他們的懷疑論具有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特點。

  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流派承襲瞭休謨和康德的懷疑論思想,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證主義等流派都把認識局限在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內,拒絕研究感覺經驗之外的實在或現象之後的本質,實際上反對唯物主義,為宗教信仰留下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