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傢的代表。齊國人,曾到稷下學宮講學,號“談天衍”。他“深觀陰陽消息”,喜談宇宙變化。他的“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適應當時大一統趨勢,諸侯對其“尊禮”甚隆。著作百餘篇,十餘萬言。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皆亡佚。他的遺說載清代馬國翰所編《玉函山房輯佚書》。

  鄒衍在總結早期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瞭“五行生勝”的觀點。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這一形式說明事物之間有著統一的關系;同時,又存在著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五行相勝”的對立關系。這種五行相生、相勝的特點,不僅表現在自然界的四時變化和萬物生息之中,而且體現在人類社會之中。由此,他提出瞭“五德終始”循環相生的觀點。他認為“天地剖判以來”的歷史,按照“五德轉移”的順序,經過瞭黃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過程,並預見以後的發展是“代火者必將水”。鄒衍還試圖將宇宙各部分聯貫為一個整體,並給以總的說明。他認為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內有九州;象“赤縣神州”這樣的州,共有九個。中國是大九州中的一州,而這樣的大九州共有九個,中國不過占全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這就是所謂“大九州”說。鄒衍是用“先驗後推”的方法提出他的這一學說的。據司馬遷所述,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即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由近及遠,由已知推及未知,以至於聞見之所不能及的無限廣闊世界。

  鄒衍“先驗後推”的方法,雖然克服瞭狹隘經驗論的局限性,但他用幻想代替真實的聯系,又以符端感應、“五德終始”來溝通天人關系,最後終於陷入瞭神秘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