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

  中國唐代佛教華嚴宗兼禪宗的學者。華嚴宗奉他為五祖,禪宗荷澤神會的四傳弟子。俗姓何,生於果州西充縣(今四川成都東),因常住陝西鄠縣圭峰草堂寺,世稱“圭峰大師”。唐文宗曾敕號“大德”。卒後,唐宣宗追諡“定慧禪師”。

  生平著述 宗密出身豪官傢庭,幼通儒書。元和三年(807)宗密擬參加貢舉考試,偶遇荷澤神會的三傳弟子、遂州大雲寺的道圓禪師,言談相契,遂從道圓出傢。據史載,宗密當沙彌時,從府吏任灌傢得《圓覺經》,尚未讀完便豁然大悟,並稟告道圓。道圓認為他有弘揚圓頓教之才。不久,受具足戒。又由道圓介紹,赴荊南謁見神會的二傳弟子張禪師。後由張推薦,又到洛陽造謁神會的門人神照禪師。貽贊揚宗密為“菩薩人也!”元和五年(810),宗密遊方至襄漢,遇華嚴宗澄觀弟子、恢覺寺靈峰,獲澄觀的《華嚴經疏》和《隨疏演義鈔》,讀後贊嘆不已。從而促使他由荷澤禪宗轉向華嚴宗。不久親赴長安禮覲澄觀,執弟子禮,隨侍二年。宗密歸宗華嚴,又不廢禪學。公元816年居終南山智炬寺從事佛教撰述,後又屢受唐文宗詔入宮講授佛法,宰相裴休等朝臣,紛紛歸崇。後復歸終南山,直至終老。

  宗密的著述,據《宋高僧傳》本傳載,為200卷左右。重要的有《禪源諸註集都序》4卷、《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1卷、《華嚴原人論》1卷、《圓覺經大疏》12卷、《圓覺經大疏鈔》13卷、《圓覺經略述》4 卷、《圓覺經略述鈔》12卷。其中尤以《都序》和《原人論》最富哲學思想。

  佛學思想 唐代統治者為維護封建統治,推行儒釋道並用的政策。而宗密對三傢學說均有較淵博的知識,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宗密竭力統一儒釋道三教的思想。為此,首先提出“禪、教一致”的理論,以統攝佛教內部各派的思想。所謂“禪”,指禪宗內部各派;“教”指禪宗以外的各派。禪宗以佛意進行修習,“以心傳心”,故稱“禪”,或禪傢,禪宗以外各宗以“經”進行修習。經是佛語,即佛的教導,故稱“教”,或教傢。根據當時禪傢和教傢的矛盾,宗密提出“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的觀點,以調和各宗派。在人的本原問題上,宗密分析並評判瞭儒釋道三傢的理論,提出人的本原即是佛性的理論。他說:“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瞭瞭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凈,全同諸佛。”“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原人論》)。人的本原是“靈覺真心”,是“佛性”,也即是“佛”。宗密認為,儒道二教看不到這一點,佛教內許多宗派也因根基不同和受佛教導深淺程度不同而不能完全領悟這一點,唯有華嚴宗人對人的本原有真正的理解。宗密把佛性問題和人的本原問題聯系統一起來,明確提出所謂修行即是“返本還源”的理論,這是對佛性理論的發展。

  宗密的佛教唯心主義,對後來的宋明理學,特別是陸王心學產生瞭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