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隻把各種不同的思潮、觀點、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哲學觀點。希臘文原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在古希臘,有些哲學傢既堅持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瞭折衷主義的特點。M.T.西塞羅最為突出。他自稱屬於學園派,但又接受斯多阿學派的觀點,也採納亞裡斯多德的學說。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他既主張水是萬物的本原,又認為神用水創造瞭萬物的精神。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折衷主義的是亞歷山大裏亞人波大大謨。19世紀法國哲學傢庫桑也稱他自己的哲學體系為折衷主義。他聲稱一切哲學上的真理已為過去的哲學傢們闡明瞭,不可能再發現新的真理瞭,哲學的任務隻在於從過去的體系中批判地選擇真理。他企圖把J.洛克的經驗論、蘇格蘭學派的“常識哲學”和F.W.J.謝林G.W.F.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調和在一起。

  由於折衷主義在哲學上調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因而在近代,當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鬥爭變得突出之後,折衷主義一詞就更具有掩蓋矛盾、調和矛盾的反辯證法的含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後,折衷主義便成為資產階級哲學和修正主義反對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慣用的詭辯手法。它們用二元論、調和論代替、冒充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