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洋務派思想傢。字孝達、薌(香)濤,號壺公。直隸南皮(今屬河北省)人。生於清道光十七年,卒於清宣統元年。清同治二年(186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先後擔任過湖北、四川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代理兩江總督兼署江甯將軍,晚年充體仁閣大學士,又入閣為軍機大臣,管學部事務。創辦過漢陽鐵廠、湖北紡紗織佈廠等,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創建過一些書院和學堂,並會同幕僚編纂《書目答問》,提示治學門徑,為維持名教和興辦洋務新政培養人才。張之洞是清朝封建統治的堅決決維護者,洋務派領袖人物。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著《勸學篇》,反對康有為領導的變法維新運動,光緒二十六年鎮壓瞭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義。死後謚號“文襄”。

  在學術上,張之洞提出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發生過重要影響。對於舊學他標榜“兼師漢宋”,主張“讀書宗漢學,制行宗宋學”,認為講究訓詁考證的漢學隻是一種讀書的方法,講義理的宋學,才是人們行動的指南。他繼承宋明理學,尊崇孔、孟、程朱,提倡綱常名教,認為綱常名教是“禮政之原本”,離瞭它,天下就會大亂,國傢就要滅亡。他重申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論,說三綱五常相傳瞭數千年,是永遠不會變的。在他看來,舊學即中學,是根本,而西學即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隻在於“應世事”。

  在19世紀末守舊派反對變法維新運動中,張之洞的思想起過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