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哲學傢,漢學派的代表。字希仲,號白湖。朝鮮南原人。曾任功曹判書、右贊成等職。因反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朱子學而被流放,後被殺害。著作有《中庸大學解說》、《論語註解》、《孟子源安針砭》、《周易詩傳尚書洪范說》、《禮記傢語孝經註解》、《尊堯錄》等,收錄在《白湖先生遺集》中。尹鐫公開否定朱子學的絕對權威,創立瞭古證學派或漢學派。即17世紀後半期朝鮮兩班(士宦階層)中的進步學者,為反對正統的朱子經傳註解,提倡中國漢朝古註,而以托古的方式在朱子學外探求真理的學派派。尹鐫主張世界起源於物質的氣,認為“氣之始”生“太極”。“太極”又生“陰陽”、“兩儀”,“陰陽”、“兩儀”形成天地萬物。他明確指出“太極為氣”。這是在朝鮮哲學史上第一次用“氣”來解釋“太極”的嘗試。在認識論上,尹鐫以“氣”解釋“心”、“性”、“情”,認為“心者,氣之構形也”,“心性者,亦氣之交於形也”,“情者,心交於物者也”。他認為人的意識或心理感情發生於氣,隻有人接觸客觀世界的事物時才能形成。他的思想接近瞭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倫理道德上,尹鐫反對朱子學所謂“四端”是天賦道德的觀點,認為“仁、義、禮、智”雖受肉體欲望的障礙,但任何人經過理性的修養,都可以具備這種道德品質。尹鐫用氣的聚散來說明“人心”、“道心”、“四端”、“七情”,這對揭露朱子學的“人心道心說”和“四端七情論”(見四端七情理氣之爭)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有重要的意義,並為唯物主義解釋“四端”、“七情”開辟瞭道路。但他認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是絕對的,任何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借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尹鐫反對朱子學的絕對權威,企圖從朱子學外探求真理。這種學風,在當時起瞭啟蒙的作用,對後來進步的實學思想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