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關於人和動物以感覺、知覺、表像、記憶、思維、感情、意志和其他心理活動形式積極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的科學。它與哲學基本問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心理學領域從古至今都是不同世界觀鬥爭的一個重要場所。

  在古代,心理學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哲學傢在討論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的關係時,闡述過他們的心理學思想。從18世紀中葉起,心理學開始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直到19世紀後半期,隨著進化生理學、感官生理學、心理物理學與高級神神經活動學說的發展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心理學才形成瞭自己的專門概念和實驗方法,完成瞭這一分化過程。20世紀初期,西方心理學中形成瞭一些唯心主義學派,如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心理分析學派等。其後,在它們的基礎上又演化出許多新的學派,如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新格式塔心理學、新弗洛伊德主義心理學等。俄國十月革命以後,蘇聯心理學傢開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改造心理學。他們繼承И.Μ.謝切諾夫和И.Π.巴甫洛夫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傳統,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建立瞭一個與西方心理學在本質上不同的體系。從20年代起,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在西方又出現瞭兩個新的心理學學派,即認知心理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前者是用信息加工的原理和概念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後者則用抽象的人道主義觀點解釋心理學的基本問題。所有這些心理學派別都有各自的哲學觀點、概念體系和研究途徑。

  心理、意識與腦的相互關系 在心靈論者看來,精神不依賴於腦,靈魂指揮身體的一切活動,心理、意識是靈魂的表現。在身心平行論者看來,心理過程和腦的生理過程是並列地或平行地進行的,二者之間不發生相互作用。在等同論者看來,心理過程就是腦的生理過程,意識的事實就是生理的事實。正確解釋瞭心理、意識和腦的相互關系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傢,他們認為心理、意識是腦的機能,腦的生理過程是心理過程的物質載體。現代神經生理學、腦科學、生理心理學所積累的材料支持瞭這一論點。

  心理、意識與外部世界的相互關系 在心理學史上對這種關系存在著不同的看法。19世紀德國生理學傢J.P.繆勒認為,人們通過感官獲得的是感覺神經自身的某些性質或狀態。H.L.F.von 赫爾姆霍茨認為,在感覺與感覺所代表的事物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這兩種觀點否認感覺、知覺等心理過程是對外部世界的真實反映。20世紀美國心理學傢J.B.華生提出,知道反應就可以推測刺激,知道刺激就可以預測反應,從而肯定瞭這兩者的相互關系。可是,他所謂的反應並不是心理過程,而隻是外顯的或內隱的行為。大多數心理學傢不同意上述看法,認為心理、意識是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盡管主體的生理、心理狀態影響感知過程,致幻劑也能引起多種復雜的心理過程,但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外部刺激的信息傳到皮層所產生的感覺、知覺是與刺激物的性質相對應的,心理、意識作為內部模型與作為外部模型的刺激物具有異質同構的關系。正如有的心理學傢指出的,我們的知覺世界必定是與之相應的現實世界的映象,如果不是這樣,森林中的猛獸恐怕早就把我們的祖先全部吞噬瞭。新近的研究進一步表明,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映是能動的,腦的高級部位的誘發電活動可以遏制或改變傳來的信息,信息在其傳入過程中經受瞭一系列的加工。這種能動作用受著腦神經元活動模型的制約,是為瞭更妥貼地反映外部世界。

  心理、意識與活動的相互關系 心理、意識是在活動中產生的,同時反過來對活動具有制約性。內省心理學把心理、意識同活動割裂開,把心理、意識孤立地封閉在它們自身中加以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則把活動同心理、意識割裂開,把行為作為沒有任何意識內容的反應加以研究。這兩種理論都否認瞭心理、意識與活動的相互聯系。有些比較心理學傢不加區別地研究人和動物的心理與行為的相互關系,把實驗中對大老鼠的觀察、研究成果全盤推廣到人的方面。這實質上是把人簡化為大老鼠,而且是被隔離的大老鼠。有些心理學傢批評這類作法是不正確的,並指出研究動物的心理和行為誠然是必要的,因為它們是人類的心理的史前時代,如果沒有這個史前時代,人類的心理過程也就成瞭奇跡。然而,人的心理與活動不僅來源於動物的心理與活動,而且又高於後者。造成這一轉變的正是勞動。勞動使人的心理與活動在質上不同於動物的心理與活動,而具有社會性。人的心理與活動同動物的心理與活動相比,內容極其豐富,關系極其復雜。

  心理、意識的機器模擬問題 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發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給心理學提出瞭新的課題,即機器能否模擬創造性思維?在原則上能否造出具有心理情緒的機器?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些心理學傢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認為,創造性思維歸根結柢也是信息處理過程,因此可以用計算機加以模擬。有些心理學傢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機器是人用預制的部件組成的,其活動一開始就是離散性的,而人的心理器官則是機體的一部分,是非離散性的,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機器所能模擬的隻是可以程式化的邏輯思維,而不是不可程式化的、即創造性的邏輯思維。對於後一個問題也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在原則上可以制造出一種具有心理情緒的機器,另一種觀點則否定這種可能性。但爭論的雙方都僅限於理論的推測,尚缺乏事實根據。

  用機器模擬心理活動的前提是心理學的數學化與形式化。心理學需要應用數學方法。事實上,心理學傢早已對心理實驗結果進行數學估量或計算。但目前的問題在於,一切心理過程是否都能形式化和數學化。多數心理學傢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數學難以窮盡心理活動的性質,將心理學數學化會抹煞豐富的心理生活內容,因此心理學應該應用自己的方法。支持心理學數學化的人主張,數學化是一切科學發展的趨勢,心理學也應如此,心理學至今隻有一些經驗規律,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精確的理論,而為瞭揭示心理學的規律,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目前看來,要解決這個爭論問題還為時過早。

  心理、意識中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關系 有些心理學傢從生物決定論的立場出發,認為心理、意識的素質同生理特征一樣,是建立在遺傳密碼基礎上的。還有些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傢站在還原論的立場上,把人的心理、意識看作是根據條件反射類型建立起來的生理過程。他們的共同點是離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來考慮問題,忽視人的心理、意識對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的依賴性,並抹殺瞭人的心理、意識和動物心理之間的本質差異。實質上,他們是把心理、意識同社會生活割裂開來,純粹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心理、意識問題,從而把心理學的研究引向生物學化的道路。另一些心理學傢則從社會科學的立場出發,把作為心理、意識主體的人看作是經濟、文化或社會智慧的某種凝物,使之失去瞭生物機體的特性。他們認為,人的心理、意識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就其內容來說是社會現象的反映,是社會的東西。這種研究的特點是離開人所處的自然系統,把心理、意識同腦的機能即它們的生理基礎割裂開來,把它們當作純社會的東西,從而把心理學的研究引向社會學化的道路。此外,還有一些心理學傢從二元論的立場出發,把人的心理、意識中的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關系問題采取折衷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和處理。他們把統一的心理、意識割裂開來,分作兩種因素,把其中的一些因素劃入天賦的生物的東西之列,把另一些因素列入後天獲得的社會的東西之列。由此他們得出結論說,在心理、意識的不同領域中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在一些領域中社會因素占優勢,在另一些領域中生物因素占優勢。心理學中的這種觀點被稱為二因素論。其實質在於把心理,意識的統一的整體分割成兩種性質不同的因素,並把它們絕對化地對立起來。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傢認為,所有的心理、意識就其本質來說都屬於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運動和發展既依賴於人的自然存在(生物機體),又依賴於他們的社會存在(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社會的東西和生物的東西始終都是以對立面的統一的形式存在著、運動著和發展著,既沒有任何一種不受社會制約的純生物的東西,也沒有任何一種不是由腦的機能來實現的純社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