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印度伊斯蘭教的經院哲學傢和改革者。生於德裡。他對當時伊斯蘭教中的教條主義、僧侶的寄生生涯、封建的陋俗等進行瞭批判,提出“模仿先知的榜樣”,“回到《可蘭經》去”的口號。為瞭使廣大群眾瞭解《可蘭經》的真意,他把阿拉伯文的《可蘭經》譯成瞭波斯文。瓦利·烏拉的宗教哲學思想追隨傳統的一元論,認為真主是“存在的統一”,“存在的統一蘊涵著無所不包的、充溢於宇宙的真理”。但是他又承認與“存在的統一”相聯繫的“經驗的統一”,這兩者都受到真主的啟示和人類理性的支持。

  瓦利·烏拉根據生活的實踐,提出瞭建立教法的4個原則:①《可蘭經》;②先知的榜樣和教誡;③穆斯林社會的共同意見;④類推的應用。另外,他還提出瞭建立在伊斯蘭教基礎上的正義社會的理想,認為社會的不公有深刻的經濟根源。在莫臥兒王朝的統治下,財富集中在幾個傢族的手中,他們過著奢侈的寄生生活,對廣大農民、手工業者進行無情的剝削,這必然導致社會的不安和混亂。在理想的社會中,必須把國傢的財富進行合理和平等的分配,使社會結構得到平衡,並給予生產者應有的保護。瓦利·烏拉的思想和實踐反映瞭中世紀下層勞動人民的要求和利益,對於印度清凈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