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阿奎那

  13世紀義大利多明尼克修會修道士,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經院哲學傢。

  生平和著作 湯瑪斯·阿奎那出身貴族傢庭,5歲被父母送入本篤會卡卡西諾山修道院,14歲入那坡裡大學。20歲入多米尼克修會,遭傢庭反對;由多米尼克修會會長攜往波倫那,擬轉送巴黎大學,途中被兄長截回,幽禁傢中。經托馬斯堅持,於1245年秋入巴黎大學。後來他受業於多米尼克修會著名學者大阿爾伯特。1248年,托馬斯隨大阿爾伯特赴科隆辦學,1252年回巴黎大學,1256年獲博士學位,1257年起在巴黎大學任多米尼克修會神學教授。1259年重返意大利,在教廷學院講授神學。1261~1264年間結識多譯亞裡士多德哲學著作的翻譯傢莫埃貝克的威廉,對亞裡士多德著作進行廣泛研究。1268~1272年間回巴黎講授神學。1272年,托馬斯·阿奎那回那坡裡創立多米尼克修會大修院。1274年,應教皇格列高利10世之召,參加裡昂公會議,赴羅馬途中病逝,時年49歲。1323年,教皇約翰二十二世謚托馬斯·阿奎那為聖徒。

  托馬斯·阿奎那著述很多,主要有《論存在與本質》(約1254~1256),《反異教大全》(1264),《神學大全》(未完成)。此外,他對亞裡士多德的12篇哲學著作有註釋,對當時爭論的問題著有多篇論文,如《論世界永恒性駁竊竊私議者》、《論智力的統一性駁阿維羅伊派》、《論分立的實體》等。

  基本學說 自12世紀阿拉伯哲學傢將亞裡士多德的原著和學術思想介紹到西歐以後,在西歐思想界引起瞭極大震動。托馬斯·阿奎那正處於這一思想危機與轉折的時代、他從維護封建秩序、教會神權出發,運用亞裡士多德哲學來論證基督教信仰,並回答當時政治、社會、思想所面臨的問題,成為集經院哲學之大成而又加以革新的基督教神學傢。他的基督教哲學除大量吸收亞裡士多德思想外,還深受斯多阿學派、新柏拉圖學派、A.奧古斯丁、A.M.T.S.波愛修的影響。同時也受阿拉伯哲學傢伊本·西那、伊本·路西德及猶太教哲學傢伊本·迦比若、M.邁蒙尼德影響。他從中構築起自己的基督教哲學體系,後通稱托馬斯主義。

  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的關系 托馬斯·阿奎那在其《神學大全》中首先提出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理性的思辨是人的智能活動,人對外界的認識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經驗,許多感覺聯合成統一的記憶,許多記憶復合為感官經驗,對各種經驗的歸納使人開始認識事物,然後進行理性思辨,從中得到對外界的知識。他認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往往出錯,而且隻能認識較低級的事物。關於上帝的更高的真理,隻能來自啟示,靠信仰。理性雖有自身的領域,但它從屬於信仰。從這種認識論前提出發,托馬斯·阿奎那區別哲學與神學,認為兩者各有其領域。他在《論世界永恒性駁竊竊私議者》一文中認為,從哲學角度,宇宙可認為是永恒的;而作為基督徒,他相信宇宙並非自在永在的。但在神學與哲學的關系上,他又認為哲學服務於神學;認為神學的原理是憑啟示,直接由神而來,不須憑借其他科學。神學的確實性來自神的光照,不會犯錯誤,而其他科學的確實性來自人的理性,可能犯錯誤。神學探究的對象高於理性探究的外部世界,神學的目的在於永恒的幸福,因此,神學高於哲學。神學可憑借哲學,將它發揮得更清楚,但不是非要哲學不可。神學使用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他迫於時代潮流,企圖用哲學論證基督教信仰,這一論證顯然是不可能徹底的。

  神及其存在 為論證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首先闡明瞭存在的含義。在他之前的實在論者認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非物質的實體,即一切存在的普遍共同之點,它從屬於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接受亞裡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形而上學雖也考慮這些問題,但這些不是形而上學的主題,形而上學的主題應是一般存在。在運用亞裡士多德哲學闡述基督教信仰時,托馬斯·阿奎那把存在區分為一般含義的存在與“創在”,“創在”中包含著實現存在的作為或行動。形而上學傢要從各種物上追溯那最完美的“創在”,它是其他一切存在(包括形式)的由來。“創在”即神。這是托馬斯·阿奎那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出發點。

  托馬斯·阿奎那反對安瑟爾謨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可以借助上帝的創造物即世界的存在間接地加以證明。他利用亞裡士多德和其他哲學傢、神學傢的觀點,提出瞭關於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托馬斯·阿奎那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著“運動”、“因果關系”、“偶然事物”、“不完善的事物”以及“宇宙秩序的和諧結構”,推論出必有一位“第一推動者”、“第一原因”、“必然的實體”、“絕對完善的存在”以及“無限智慧的創造者”。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神。

  共相與個別 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裡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探討瞭共相即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他認為共相是真實存在的,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共相有三種存在方式:它作為神創造事物的原型,存在於神的理智中;它作為神所創造的個別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中;它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抽象概念,存在於人的理智中。這樣,共相既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前,又存在於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後。托馬斯·阿奎那的這種觀點稱之為溫和的實在論。

  自然哲學 托馬斯·阿奎那依據亞裡士多德的觀點,用質料與形式的不同結合來說明物體,並分析物體的四種變化:位置的變化、數量的變化、性質的變化及本體的變化即生成與毀滅。他認為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是原始質料,它使一事物與其所演變成的另一事物之間保持連續性。在說明變化的時、空范疇時,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時間是物體運動的尺度,位置是物體靜止時的局限。他又進一步認為永恒是一種與時間不同的延續,它無始無終,其中也沒有事件的時間先後,一切都同時存在。

  對人的本性及其作用的觀點 托馬斯·阿奎那同樣師承亞裡士多德,以人的心理為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他的方法通常是從考察人的活動入手,分析這種活動的推動力量,從中得出關於人的本性的結論。他把人的活動分為三類:為維持生命和繁衍的活動、感覺與對外界的感情反應活動及智能和意志的活動。感覺又分視覺、聽覺等五種“外在的感覺”和對外物整體的概念、記憶、聯想、分辨事物等四種“內在的感覺”。對外界的感情反應分為愛、欲望、愉快、失望、悲傷、懼怕、勇敢、希望、憤怒、怨恨等。涉及意志時,他認為人有“不自由的意志”和根據對事物的瞭解而作決定的“自由”。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遍的意義並憑意志作自由決定,這是人具有靈魂的證明。靈魂既非物質,卻又是真實的,是精神的實體,它是人的本性形式,不能分割,也不會朽壞,是不滅的。托馬斯·阿奎那無法解釋靈魂如何進入人體,隻能認為是神從無有中創造的。但他又認為,人並非神的最高創造物,作為純粹精神實體的天使才是最高的,構成宇宙間最高的一層。托馬斯·阿奎那對作為精神實體的天使特別重視,因而他在中世紀教會內得到“天使博士”的稱號。

  倫理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在基督教教義基礎上改造瞭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說,從而把奧古斯丁以來的神學倫理思想,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托馬斯·阿奎那從神性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由形式和質料結合而成的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人除瞭有理性認識能力以外,還有自我保存、生長欲求和意志活動的能力,而人的行為、活動則有趨樂避苦的自然傾向。在他看來人的一切德行都是人本性中的自然傾向的表現,這種自然傾向的根源在於上帝賦予人類內心的一種行善避惡的道德自然律,道德就是理性創造物向著上帝的運動,達到與上帝的融合。上帝就是道德價值的標準。

  托馬斯·阿奎那一方面強調理性高於意志,同時又肯定感性欲望的合自然性。他把德性分為實踐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和神性的德性,前二者統屬於自然的、世俗的道德,後者屬於超自然的、神學的道德。他認為,實踐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相結合就能使人達到德性的完善,獲得審慎、節制、剛毅和正義的美德。但他又認為,要達到至善的目的,還必須要有屬於神學道德的神性的德性。這種神性的德性就是對上帝的熱愛、信仰和服從,它不能靠理性能力獲得,而必須依靠上帝的啟示和恩典。他指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塵世的幸福,但這種幸福是暫時的、虛幻的,隻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換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來世的天國幸福。在他看來,幸福不是美德本身,而是美德的最終報酬,它在本質上是對人類本性能力以外的上帝抱有無限的希望。托馬斯·阿奎那承認人有自由意志,但他隻是承認在日常生活范圍內的自由,而在道德領域,他堅持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上帝規定的道德律即“上帝法”。他強調,個人必須拋棄塵世的欲望,自甘貧困,寄希望於來世;同樣,社會的秩序,人與人的關系,也必須遵循上帝的目的,按照嚴格的教階和封建等級階梯,嚴格服從封建教會和國傢的利益。

  托馬斯·阿奎那的倫理思想是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的完備形態,在西方社會中有著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近代資產階級的倫理學說對它進行瞭猛烈的批判,但它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在現代又以某種新的面目出現(見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

  政治與美學觀點 在政治觀方面,托馬斯·阿奎那主張有限君權制。認為國傢的目標是維持和平與謀求福利。教會著眼於彼岸世界,與國傢目標不同。他認為,由神恩所賜的神的正義與人憑理性所認識的正義並無矛盾。在政教爭權鬥爭中他主張世俗權力服從宗教權力,猶如肉體服從靈魂。

  在美學上,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美與善不能分割。美有三方面因素:內在的完整統一、比例和華彩。他又認為,美有兩種:精神的美及外在的美,精神的美來自品德,外在的美來自形體。美有不同水平,而最高的則是神的超越的美。

  影響和評價 托馬斯·阿奎那涉及瞭各個思想領域,他往往尋求中間道路,以解決各種意見分歧問題。他吸收亞裡士多德和其他非基督教哲學思想,論證基督教信仰,對世界與人性持比較肯定的態度,認為人雖有罪,而人性天然向善。他還肯定知識來自感官經驗,人能通過對世界的認識而認識神,從而否定瞭A.奧古斯丁認為真知與感官無關的觀點。因此,托馬斯·阿奎那在中世紀後期不斷遭到保守派神學傢批評。文藝復興後,羅馬教廷開始以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維護基督教,對抗在哲學界興起的J.鄧斯·司各特及奧康的威廉的思想。1879年,教皇利奧十三世在《永恒之父》通諭中全面頌揚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以後,他的哲學被稱為天主教的官方哲學。

  

參考書目

 Etienne Gilson,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st.Thomas Aquinas,New York,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