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活動傢,後來成為機會主義集團的首領。1897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站在孟什維克一邊,1905年革命中曾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1917年二月革命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佈爾什維克),歷任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1926年組織反黨派別,1927年被開除黨籍、1929年被驅逐出國。1938年在巴黎創建“第四國際”,1940年在墨西哥遭暗殺身亡。他他的主要論著有:《總結與展望》、《一九○五年》、《十月的教訓》、《新方針》、《俄國革命史》等。

  托洛茨基在理論與實踐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反對列寧主義。他在政治上的主要理論是“不斷革命論”,這個理論與列寧的“一國勝利論”相對立。他認為,落後的俄國還缺少實現社會主義的經濟前提,既不可能獨立建設新經濟,也不可能解決好工農矛盾,因而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後,必須不斷革命,隻有社會主義在歐洲幾個最重要國傢內獲得勝利,才能挽救俄國革命。

  主觀主義哲學思想是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的哲學基礎。他否認從實際出發,甚至認為研究者的思想工作越是自由越是大膽,和日常的實際需要越是獨立,那麼他們的成績就越是好。

  托洛茨基的哲學也有機械論傾向。他把復雜的社會現象歸結為心理現象、生理現象,最終歸結為化學現象、物理現象、機械運動,因而他把生產力看成是決定社會變革的唯一因素。

  托洛茨基主義是一種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小資產階級傾向,在實踐中已遭到瞭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