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德太子

  日本飛鳥時代的政治傢、思想傢和佛教哲學唯心主義者。日本用明天皇第二子,原名廄戶皇子,又名上宮太子。聖德太子是日本人對他的尊稱。他還被尊稱為豐聰耳皇子、法大王。他自幼聰明好學,深入鑽研過佛教和儒學的經典。593年女帝推古古天皇即位,立他為皇太子,他同時成為攝政者。在引進外來文化、推進日本文化飛躍發展方面作出很大的貢獻。622年2月22日去世,年僅49歲。

  聖德太子在職期間,曾努力創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傢,並在理論基礎方面加以闡述。他信佛,提倡佛教,把宣揚佛教教義作為施政的根本方針,並且修建法隆寺、四天王寺等佛寺多座,被稱為日本佛教之祖。603年,他制定“冠位12階”,改變瞭氏族貴族世襲官職的人事制度,以抑制豪族,而對群臣實行論功定級。604年,他以佛教和儒傢的思想為指南,擬出《17條憲法》,闡明他的政治理念,規定官吏的守則。這部憲法包括“以和為貴”、“大事不可獨斷”等內容,雖然偏重於道德說教,卻是日本最初的成文法。607年,他派“遣隋使”來中國進行文化交流,促進瞭日本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發展,使佛教和儒學成為日本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聖德太子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大乘佛教哲學體系。他認為,“真如”是宇宙的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它的顯現;佛性是一切僧、俗共有的。他主張自利與利他並重。儒傢的忠、孝等觀念是他的政治、倫理思想的基礎。他的指導思想適應瞭削弱地方勢力以建立統一國傢的需要,有利於奴隸主階級的發展,並且為“大化革新”準備瞭思想條件。他的主要著作,據傳有:《勝鬘經義疏》、《維摩經義疏》、《法華經義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