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在分析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時對參與歷史活動的諸種因素的基本劃分。社會歷史中的客觀因素指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的人們在歷史活動中所憑藉的、不以人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全部條件和物件,包括主體活動的現實環境、歷史背景和活動指向的物件;社會歷史中的主觀因素指社會歷史活動主體,即個人、階級、政黨、人民群眾等,活動的能動性方面,如意識、覺悟、能力、組織性、意志力等等。

  社會歷史中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物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屬於同一序列的范疇,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揭示社會歷史中的第一性方面和第二性方面之間的關系。

  社會歷史中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是揭示實際社會歷史活動中主體的自覺能動因素和客觀存在的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社會歷史是人們自覺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在歷史中活動的人們都是有意識、有激情、有意志、有目的、有能力和有一定組織性的。主觀唯心主義者誇大這種主觀能動性,認為歷史是人們,特別是少數天才人物或傑出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是偶然事件的堆積;客觀唯心主義者雖然承認歷史中有某種“客觀的”因素在起作用,卻把它歸結為客觀精神或從外部強加於歷史的東西,歸結為上帝的意志、天命等等。舊唯物主義者不能把人的自覺能動因素和客觀存在諸因素統一起來,他們一方面誇大歷史活動的外界自然條件的作用,另一方面仍然把歷史活動本身看作精神活動的領域。歷史唯物主義並不否認自然條件是人們從事歷史活動的必要條件,但更著眼於社會歷史活動本身內在的客觀根據。它指出:①每一代人所處的生產力總和、與生產力水平相應的生產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是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的既定的東西,它是人們從事活動的現實基礎,決定著人們歷史活動的客觀可能性和歷史界限;②各種抱有特殊目的的個人的歷史活動的總和,構成一種合力,它也是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③每一代人歷史活動的結果,不是當代人所能完全預料,卻成為後一代人活動的必然起點。這種一代代人活動的結果,構成歷史連續性的鏈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這些社會歷史活動內在的客觀根據以及人們活動所涉及到的自然條件,都是社會歷史中的客觀因素。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從這些客觀因素出發,正確地說明瞭社會歷史中的主觀因素的地位與作用,並且找出貫穿於人們自覺活動中的客觀規律性和衡量歷史進步的客觀尺度。

  社會歷史活動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統一。沒有有目的、有意識的主體人的參與,就不會有社會歷史;沒有可資憑借和作用的環境和對象,主體活動就沒有現實基礎,也同樣不會有社會歷史。社會歷史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兩種因素相互結合的產物。客觀因素為人們的歷史行動提供現實的可能性,在歷史發展中起根本性的決定作用。主觀因素是歷史發展中趨於成熟的客觀需要的反映,它關系著客觀的可能性能否成為現實。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主觀因素的作用。在歷史變化的客觀可能性已經具備,需要主觀因素發揮作用以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時候,主觀因素就成為決定性的瞭。同樣的客觀條件,往往因主體的意識、能力和組織狀況的差異而導致不同的結果。在實踐中,主觀的因素可以轉化為客觀的因素。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自覺性的提高,主觀因素在歷史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基礎上,主觀因素在歷史活動中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這主要表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按照客觀規律自覺地有計劃地進行種種建設活動。但是,主觀因素的作用無論怎樣巨大,終歸要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人們隻有根據本國的國情、現實生產力狀況以及其他客觀因素,並正確地估計主觀因素的作用,才能制定出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與政策。

  作何一個歷史事件、歷史過程都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同的歷史事件和過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先前的事件和過程可以轉化為後來的事件和過程的背景和條件。因考察歷史活動的范圍和具體主體的不同,對歷史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劃分也就具有相對性。

  從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看,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界限是絕對的、確定的。但是,從歷史發展的具體過程和事件來說,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界限又不是絕對確定的。就社會革命的成熟過程來說,革命的客觀因素不僅包括一定的物質前提和經濟狀況,而且包括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如果就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個人來說,客觀因素所指的范圍就更加廣泛,它不僅包含經濟關系的影響,而且包含政治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還要包含社會既有的風俗習慣、輿論影響等等。因此,對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劃分必須作辯證的瞭解。但是,不論在任何條件下,客觀因素的根本內容始終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其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它對其他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起著最終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