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社會關係表現出來的不同需要。利益在本質上屬於社會關係範疇。由於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多種多樣的利益。基於生產關係體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對物質產品的佔有關係,是物質利益,也稱為經濟利益。除此之外,還有政治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利益。通常講的利益主要指物質利益。從不同的角度還可以對利益作不同的區分,例如,從個人、階級、集團與社會的角度,可以把利益區分為階級利益、民族利益、國傢利益和個人利益;從整體與局部的角度,可以區分為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從時間的角度度,可以區分為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等等。

  唯心主義者不承認物質利益對人們的活動具有支配作用,他們通常用空洞的道德和政治說教抹煞或掩蓋客觀存在的物質利益。孟軻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這種欺騙宣傳的典型。歷史上也有一些思想傢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利益在歷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戰爭時代的荀子主張“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N.馬基雅維利承認過“物質利益”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法國的C.A.愛爾維修認為,利益能賦予人們快樂或消除人的痛苦的一切;P.-H.D.霍爾巴赫把利益確定為“人的行動的唯一動力”。但是,這些思想傢受到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不瞭解利益的本質,認為利益脫離社會關系,源於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種意識和心理表現,因而,他們都沒能科學地揭示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和物質利益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歷史上各個社會階級和集團通過政治綱領表現出來的政治利益和與此相聯系的意識形態鬥爭,都以經濟利益即物質利益為基礎。物質利益不管能否被人們自覺地意識到,它本身都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產生和實現並不取決於主體對某一需要的意識,而是受著與生產力的發展相應的生產關系的制約。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人們的社會地位、在生產關系體系中的地位決定人們的利益及其滿足程度。

  對利益的追求,形成人們的動機,成為推動人們活動的動因。物質利益不僅是人們發展生產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動人們改造社會、改革同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的直接動因。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舊的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關系能夠取代舊的生產關系,就是因為舊的生產關系違反瞭新的生產力代表者的物質利益,新的生產關系能夠進一步滿足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要求。

  在階級社會中,作為社會發展動力的階級鬥爭根植於各個階級的物質利益。不能離開各個階級的經濟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物質利益,而從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出發去探究階級鬥爭的根源。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物質利益仍然是人們歷史活動的客觀動因。列寧指出,千百萬群眾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是直接依靠熱情,而是借助於偉大革命所產生的熱情,依靠個人興趣、依靠從個人利益上的關心、依靠經濟核算”(《列寧選集》第4卷,第572頁)。社會主義社會人們之間的嶄新的互助合作關系,是建立在物質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雖然還存在著矛盾,但與階級對抗社會的情況已有本質的區別。在階級對抗的社會,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的個人利益根本對立,剝削者將其階級利益冒充為社會利益。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傢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顧。國傢利益和集體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瞭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歸根結柢也符合個人利益。隻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給這種個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滿足。此外,社會主義社會是保護個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證。社會對個人利益的尊重和滿足與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共產黨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反對無視和損害社會整體利益而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提倡自覺地把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這並不是抹煞個人利益,恰恰是為瞭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無產階級利益觀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