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會現象及其發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的社會歷史觀。亦稱唯心史觀。

  歷史演變 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思想傢為瞭論證其階級統治的合理性,宣稱奴隸制符合天命,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創造的社會。這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在古代隻涉及到國傢、政治等某些領域,還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認識。那時人們還未把社會和自然明確地區分開來,關於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世界界觀之中,也未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

  較為成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的神學歷史觀。在中世紀的歐洲,唯心主義歷史觀依附於神學,並成為神學的一個分支。它認為神的意志是全部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社會的一切都出自神的安排。神學傢A.奧古斯丁把全部社會歷史說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間鬥爭的歷史,結局是上帝的信徒取勝,並在地上建立起永恒的王國,因此世俗統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書奠定瞭神學歷史觀的基礎。以神學形態出現的唯心史觀在封建時代的其他各國都有所表現。如中國漢代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王承天意”等一整套主張,就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

  新興資產階級針對以神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提出瞭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反對用“神意”、“天道”解釋歷史,主張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尋找社會變遷、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它以不變的人性為衡量歷史進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們對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按照這種觀點,隻要某個天才的理性發現瞭人的永恒本性,制定出符合人性的完善法律,合理的社會制度就能建立起來。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傢G.W.F.黑格爾則把歷史基礎歸結為“理性”、“精神”。在他看來,“精神”是早已潛伏著的終極目的,世界歷史不過是這一目的的實現。

  歷史唯物主義 產生以後,現代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同這一科學的歷史觀相對抗,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等哲學流派的社會歷史理論,在繼續堅持用人的理性、內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釋社會歷史的同時,特別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認識和預見歷史進程的可能性。《歐洲史》一書的作者K.費舍(1822~1907)在為這種非決定論、非理性主義的歷史觀作辯護時寫道:“我所能看到的,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因而關於它無法作任何概括的偉大的事實。對歷史學傢來說隻有一條正確無誤的原則:他必須承認人類命運的發展隻是一些偶然的、不可預見的力量的遊戲”。

  實質 歷史唯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共同的基本主張是:①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系。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瞭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由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會發展的最後動因,以為隻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即可達到改變社會的目的。

  ② 認為隻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志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隻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這種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無視人民群眾的活動。認為人民群眾是“惰性的物質”、消極被動的“群氓”,隻配充當英雄人物實現其目的的工具。

  ③ 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它或者把歷史的變化歸結為由個人主觀隨意活動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積,或者把歷史運動的秩序說成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種神秘理念的邏輯規定。歸根結柢,它們都否認歷史本身具有客觀規律。

  根源 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產生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理論中長期占統治地位,其原因有三個方面:

  ① 認識根源。社會歷史觀的認識對象是人類社會,它與自然現象有很大不同。自然界的變化純粹由無意識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在社會歷史中活動著的則是賦有思想和意識的人,社會生活中的任何領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相關。人們的認識如果停留於人的活動的表面動機上,就會得出“意見支配世界”的結論。

  ② 歷史根源。在資本主義大工業出現以前,生產規模狹小,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發展速度緩慢,人們之間直接的經濟聯系封閉在非常有限的范圍,並且被政治等級的外衣所掩蓋,使社會的本質關系、歷史發展的物質動因不能充分顯露出來。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超經濟剝削占優勢,被剝削者直接感受到的是剝削者個人意志的支配,這也是歷史觀上的精神決定論能夠廣泛傳播的重要歷史原因。

  ③ 階級根源。剝削階級長期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統治地位,壟斷著精神生產及其成果,勞動群眾則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文化上處於無權的地位。剝削階級及其思想傢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出發,必然要歪曲社會歷史,誇大精神作用,貶低物質生產和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人民。

  歷史地位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系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瞭一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著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傢、思想傢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著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瞭準備。

  歷史唯心主義宣揚剝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一直是剝削階級用以維護其統治、蒙騙勞動群眾的思想工具,這是它的社會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導的方面。但當著一種形態的唯心史觀作為進步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思想武器,去反對腐朽階級及其精神支柱時,它除瞭具有欺騙性外,也還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性。資產階級在其上升時期宣傳的人道主義的唯心史觀,就具有這種兩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