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形式上與利己主義相對立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

  利他主義的特點是:從某種所謂人的本性,如仁愛心出發,或者為瞭更有利地實現個人利益而要求關心他人利益,甚至為他人利益犧牲某些個人利益。利他主義一詞,源於拉丁語alter,意為他人的。19世紀法國哲學傢、社會學傢A.孔德明確把它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引進倫理學體系。

  在西方倫理思想發展過程中,利他主義曾有過兩種典型的表現形式,即仁愛的利他主義和利利己的利他主義。中世紀基督教所提出的“愛人如己”的道德訓條,以及所宣揚的不僅要愛親友而且要愛敵人,泛愛一切人的道德說教,是仁愛的利他主義的最初表現。基督教所提倡的利他精神不是從現實生活,而是從神愛一切人的虛幻中引申出來的,它企圖用來世的天堂幸福作為利他人的報賞。這種仁愛的宗教的利他主義受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傢T.霍佈斯、B.孟德維爾等人的批判。他們從利己主義的觀點出發,指出宗教的利他主義不過是盼望個人得救的偽裝的利己主義。

  A.A.C.沙夫茨伯裡、F.哈奇森等人則提出資產階級的仁愛的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對抗。為調和利己主義和仁愛的利他主義的矛盾,D.休謨、J.邊沁、J.S.密爾等人又提出瞭利己的利他主義。

  仁愛的利他主義認為,利他人的仁愛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愛心作為道德的基礎和標準,要求人無私地去利他人和促進人類的共同福利。仁愛心來自神,是神銘刻在人心上的天賦情感。仁愛的利他主義帶有明顯的基督教道德的痕跡,反映出英國資產階級在倫理道德方面向封建勢力的妥協,它後來發展成為一種仁慈主義;在實踐上,它表現為對窮人施行小恩小惠的慈善事業,以掩蓋社會貧困的真實根源。利己的利他主義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時又有同情心、與人類成為一體的社會情感、利他人的社會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為行為的出發點。由於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終使人以利他人和社會的共同福利作為行為的目標,其行為的結果則使個人利益得以實現。

  仁愛的利他主義和利己的利他主義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道德原則,它們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利益的和諧一致,人和人之間的普遍同情和相愛,掩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對立,否定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利他主義作為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在現實生活中,起著美化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掩飾資產階級損人利己本性的作用。它表面上與利己主義相對立,實質是利己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隱蔽的個人主義。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反對抽象地談論人的本性利他或利己,而致力於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之所以對立的物質根源,並指出隻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才是消滅這種對立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共產主義道德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提倡大公無私的犧牲精神,並不是從抽象的人的利他心或仁愛的原則中引申出來的,而基於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基於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運動實踐,是集體主義的具體體現。